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纪念桥(1 / 1)

这节课是历史课,响第二次铃声,历史课老师刘永恒就拿着教案,慢腾腾地走进324班教室,走到讲台前,一边放教案一边说:“同学们好!”“老师好!”“今天,我给同学们讲第十五课,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年7月,中共中央进行了改组,陈独秀被停止了总书记的职务。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组成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发动起义,并组成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负责领导这次行动。30日,中共前敌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于8月1日凌晨举行武装起义。所以说南昌起义是有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决定将当时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集中到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南昌附近,以便发动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两万多起义军经过几个小时战斗,全歼守敌,占领南昌城。起义成功后,部队经过整编,按预定计划南下,准备回广州后重整旗鼓,再行北伐。起义军在南下途中遭到敌人封堵,损失严重。保存下来的队伍,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土地革命,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1927年9月,毛主席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毛主席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10月,毛主席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根据地,毛主席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政治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毛主席还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这些措施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毛主席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使根据地不断地巩固扩大。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少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几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十万人。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发展成燎原之势。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十分恐惧。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接连向各根据地发动三次大模“围巢”。毛主席,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围巢,使革命根据地得到了巩固和发展。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了宪法大钢,定都瑞金:选举毛主席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红军长征:1933年秋,蒋介石调兵百万对红军各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巢,以50万兵力进攻中央根据地。那时候,毛主席已被撤销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左”倾领导人博古掌权。他偏听偏信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军李德的错误主张,同敌人死打硬拼。结果,红军苦战一年,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巢,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此后的短短三个月内,红军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处于危险中,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主席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毛主席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历尽艰险,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次年10年,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与前去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巢,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下课。”刘永恒就拿起教案往教室门外走出去。

可是同学们听到下课了,一时间,都露出微笑,一边收拾课本一边往教室门外走出去方便。于是,走廊里,洗手间,都是男生跟女生的身影,是来也匆匆去也冲冲。

上课铃响后,同学们都往教室走进去。危襟正坐,等待老师来上课。响第二次铃声,语文老师冯小华拿着教案,慢腾腾地走进324班教室,走到讲台前,一边放教案一边说:“同学们好!”“老师好!”“今天,我给同学们讲优美的汉字:汉字是至今仍“活”着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字,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汉字的数量有数万之多。如收在《康熙字典》里的汉字就达47000多个。汉字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书写了中华文明的灿烂画卷,承载了华夏文化的历史长河。今天,古老汉字又以它独特而智慧的方式解决了现代化信息处理的问题,正踏着青春的步伐活跃在现代生活中。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它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因生活和交流的需要,在劳动中不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现在一般认为最古老的汉字是出现在公元前13——前11世纪商代的一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迄今为止甲骨片已现10万片以上,单字大约有4500个,其中已经认识的约占1/3。不过我国考古人员在距今45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土的文物上,也发现了依照实物描绘出来的“象形字”,比甲骨文还要早一千多年。发掘半坡遗址时,发现了约6000年前半坡人创造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这可以看做是更加原始的中国文字。“图画字”或“象形字”就是汉字最早的样子。像“日,月,鱼,马,花,草”等许多文字都是对原物的描画,字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所指事物的形貌特征。同学们所知道的甲骨文知识有哪些?课外准备一下,与同学们讨论交流。

接着讲汉字的形体:从商代甲骨文到今天的楷书,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这种演变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就是古汉字阶段和隶书楷书阶段。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字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箓和小箓:后一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字体有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两个阶段的分野是小箓到隶书的转变。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不同形体汉字的特点: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应用在商代后期。金文的象形程度较高,字形的方向相当不固定。

二,金文。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应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金文的象形程度仍然比较高,但同时也有了线条化,平直化的趋势。线条化是指粗笔变细,方形圆形的团块变为线条:平直化指曲折象形的线条被拉平,不相连的线条成了一笔。

三,大箓。大箓也叫籀文,是西周晚期的文字。上承西周的金文,下启秦代小箓。那么,小箓是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小箓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小箓字体规整匀称,字形有所简化,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四,隶书。隶书产生于战国晚期,西汉时发展成熟,是两汉时期通行的主要字体,隶书把小箓弯曲的线条改为平直的笔画,字形直一步简化,书写变得简便,但同时使古汉字的象形程度大为降低,形体扁方而规整,较长的横画略呈微波起伏之势,向右下的斜笔带有捺脚。

五,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草书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是难于辩认。

六,行书。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行书逐渐演变为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比草书容易辩认,也容书写。

七,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的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书的“楷”是有规则的意思,它的字形方正严整,有撇,捺和硬钩,波势减少,笔画也趋于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八,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之分。独体字是以图形为基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和指事字。合体字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和形声字。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认为汉字的构成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现代学者认为,六书的前四种是构字方法。后两种只不过是用字方法。下面简要介绍前四书构字的情况:

;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