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618年—907年),中国封建社会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历经289年,共21位皇帝[1],因皇帝姓李故唐朝又称“李唐”。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今西安)称帝建立唐朝[2]。626年,李世民登基之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则天一度以周代唐,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事强大,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全盛的“开元盛世”。[3]天宝年间,全国人口达八千多万。[4-5]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趋衰落。904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从此中国了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唐朝与阿拉伯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6]。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海内外各个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7]。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8]。借由羁縻制度控制回纥、契丹等北方各族,并且让南诏、高昌、龟兹、粟特、吐蕃、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国家吸收唐朝的文化与政治体制。唐朝全盛版图东至日本海,西北到达咸海,包括今天的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全部或一部分,北境直抵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包括蒙古全境及俄罗斯的部分,南至越南及西沙群岛,领土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千米[9],为汉人王朝版图最大。[10]唐朝亦是继秦汉以来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朝皇族出自名门陇西李氏,[23]十六国的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是其远祖。同时李氏家族也是起源于北魏的陇西军事贵族。[15]陇西李氏从秦代开始就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和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而《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则称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又名李聃、老聃)的子孙。北周时期,奉行关陇集团的本位政策,李氏改成“大野氏”。北周灭亡后,隋文帝恢复其为李氏[24]。[25]隋朝在大业年间,由于隋炀帝过度使用国力与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对百姓的横征暴敛使得各地人民起义不止,史称隋末民变。李渊见天下大乱,隋朝的灭亡不可扭转,便生起取而代之的念头[26]。大唐高祖李渊[27]隋朝末期,朝廷横征暴敛,百姓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26]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以尊隋为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五月,隋恭帝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定国号为“唐”,隋朝覆亡。降隋恭帝为希国公,闲居长安,次年五月去世。李渊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而后,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为齐王。[25][28]北周、陈留下的丰厚的人力,被隋末大乱破坏殆尽,人口户口骤降到200余万户[29],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外部突厥空前强大,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于突厥,内部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势力也臣属于突厥[30-31],突厥想效法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32],外敌空前强大,中国却被内部的严重分裂、混战严重削弱,形势十分严峻。李渊建立唐朝后,以关中为基地逐步统一天下。在入主关中前,先派使吹捧占据河南的瓦冈军李密,使其成为东方的屏障。入主关中后,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举、薛仁杲,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公元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山西省)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后洛阳郑帝王世充与河北夏帝窦建德宣布结盟,联合抗唐。公元622年李世民击溃联军,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击溃,河北至此平定。公元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丹阳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江南平定。而两湖地区也在621年唐将李靖于唐平萧铣之战获胜,梁帝萧铣于江陵降唐。翌年,岭南冯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中国本部归唐朝所有。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为了皇位而斗争,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深知形势,于是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即唐太宗。[36]唐太宗即位后,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同时,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融合,稳固边疆,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36][37-38]唐太宗晚年,为太子的问题而烦恼,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内斗,结果太子被废掉,最后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共同辅政。他们君臣都牢记太宗的遗训遗嘱,奉行不渝太宗训令纳谏、爱民。[33]唐高宗即位时即对群臣宣布:“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陈,不尽者更封奏。”并日引刺史入阁,问以百姓疾苦;太宗训令崇俭,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献鹰隼及犬马者罪之。”[39]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攻灭西突厥汗国占领西域,攻灭高句丽、百济、占领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由于隋炀帝滥用民力,及之后隋末唐初长达十几年的战乱导致唐初人口锐减),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另外,他在位期间,唐朝的领土最大。武周时期主词条:武则天、武周、韦后之乱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高宗中期以后,政权逐渐由皇后武则天掌握。武则天原为太宗时期的才人,太宗死后被高宗招入宫中。她在权力斗争中获胜,被立为皇后,史称“素多智计,兼涉文史”。公元656年起,高宗因身体原因,许多政事都逐渐交给武则天处理,武则天成为最高统治者之一,与高宗并称“二圣”[33]。高宗去世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因为与中宗不合,武则天不久将中宗废为庐陵王,改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武则天平定徐敬业的反叛后,于公元690年废睿宗,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即武周,定都洛阳(号称神都),改立李旦为皇嗣,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40][41]在武则天掌权与称帝的期间,国家较贞观时期有更大的发展。均田制的继续推行发展农业生产;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开创出殿试和武举。武则天打击自北周以来的关陇集团,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员,时称“北门学士”,很多是来自关东与江南的士人。并且大力提拔人才,如狄仁杰、张柬之、张仁愿、姚崇等名臣将领。[42]文化艺术亦有所进步,当时佛教大兴,武周时期的佛寺兴建频繁。[40][43]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敬珲和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拥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唐朝的政权。李旦被立为相王。中宗却一直受到韦皇后、女儿安乐公主和武后的旧有党羽武三思等人的影响,张柬之和敬珲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诛杀。韦皇后有意成为第二个武后,安乐公主则曾要求被立为皇太女。在景龙四年(公元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中宗,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也称唐殇帝),并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当时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协助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及武氏残余势力,拥立李旦复位。[40][44-45]开元盛世主词条:开元盛世、李隆基后来睿宗妹太平公主与李隆基发生权力之争。延和元年(公元712年),睿宗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即唐玄宗,又称唐明皇。公元713年,唐玄宗将太平公主赐死,党羽或杀或逐,结束了这段史称“韦后之乱”的混乱政局。同年改元开元。[46]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47-48]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49]这一时期被认为是继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时期之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二次鼎盛局面,是唐朝的全盛时期,首都长安城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43]安史之乱主词条:安史之乱唐玄宗[46]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50]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51]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49]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安禄山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很快就攻陷了首都长安,史称“安史之乱”。[46]唐玄宗吓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43][49]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43]唐代宗时,刘晏改革盐法,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唐德宗还力图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乱。结果发生奉天之难。战争持续了5年,最后虽然朱泚和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条件是取消王号,朝廷承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从此割据局面进一步深化。[43]元和中兴主词条:元和中兴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52]自此以后,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拥立都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唐德宗死后,经过了顺宗的过渡阶段,[53]然后由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宪宗即位以后,经常历朝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故事,他就仰慕不已。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比较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能臣为宰相,他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是很晚才退朝。宪宗在位15年间,勤勉政事,君臣同心同德,从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长期以来,唐朝皇帝得到评价较高的有三人:唐太宗、唐玄宗、唐宪宗。宪宗没有能够像太宗和玄宗那样开创一个辉煌盛世,却能够和他们并驾齐驱、相提并论,这也正说明了他的不同寻常。宪宗的政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暂时平定了割据藩镇,使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一度获得再次统一。[54]史称“元和中兴”。[43]宦官之祸主词条:第二次宦官时代、甘露之变、牛李党争、大中暂治、会昌灭佛宪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牛党、李党相继执政,史称“牛李党争”。[43]唐文宗在太和九年(公元835年)与李训和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失败。甘露之变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晚唐时藩镇和宦官直接冲突的种子。[43][55]李德裕[56]文宗死后,唐武宗继位,建元会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拥立下,经过派系斗争而继位。武宗重用李党首领李德裕,削减仇士良的权力。李德裕在执政期间,中书省的职能作用发挥较好,因而宦官的势力被削弱了。对于宦官也有诸多不满的唐武宗,没有像唐文宗那样,采取极端措施来进行解决。而是吸取唐文宗失败的教训,改用阳为尊祟,实则逐渐冷淡的手段。[57-58]在会昌二年四月,大宦官头子仇士良见武宗日益亲重李德裕,害怕宦官失去权势,便散布流言蜚语,称宰相与度支商定,要削减禁军衣粮和马草料等费用,欲以此激怒禁军闹事。李德裕闻讯后立即向武宗面奏此事。武宗很愤慨,唐武宗拿出了君主的作派,遣中使到神策左、右军去宜布御旨:“此事纯系谣传,一切都是朕的安排,无关宰相之事,尔等不得信口雌黄。”将士们被震慑住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