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大宋帝国征服史> 第四十三章 帝位 下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三章 帝位 下二(2 / 2)

赵瑜很期待。未来。资本主义的思想将如何披着儒家外衣的理论出现。他不怀疑这套理论会不会出现。还是那句老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屁股决定头。在现在的东海。以陈正汇为首的赵瑜治下的士大夫们已经开始试图用儒家|典来为东海的国策寻找理论根据。而成果也相当不错。中学太学里的教科书中。已经有了一整套比较粗浅。但仍能将工商殖民附和入圣之道的学说。

毕竟……这是六注我。我注经【注2】的时代。

……………………

脚步声打断了赵瑜的沉。守在门外的丁涛走了进来。“大王参政和李学士已经到了。”

赵瑜心下一喜。忙直身子:“快宣他们进来!”

参知政事卢明德。翰林学士李郁。都是赵瑜此次北上带到山的文臣。如今赵瑜要拥立幼帝。身边的武将对典礼制度一窍不通。找在镇江的宋官来主持。又让人不能放心。真正可以放手使用的当然只有东海的文官们。

参知政事卢明德。'为是东海仅次于陈正汇的文臣。是文官体系中投靠东海比较早的一人。作为太宗朝贬琼崖的宰相卢多逊留在当的的一支。算上是书香|第。

而李郁则是陈正汇姑母的儿子。少年时曾拜在二程弟子理学宗师龟山先生杨时的门下。也是很有些名望的士子。原本陈正汇之父陈以及其交好的亲好友就属于佑党人在朝多被打压。郁郁不志。陈正汇既为东海国相其亲族友人。自纷纷投。那些吃过大宋的。还有几抱着忠臣不事二主的矜持。但如李郁这样没有做过大宋官吏的士子。可是对东海趋之若。尤其是赵瑜自陈为太祖嫡脉之后。更是如此。赵瑜方才对宇文粹说的元佑党人多有倒向于他。可是半点不虚。

卢人受召入屋。在赵瑜身前行礼叩拜。

待两人起身。赵瑜就笑道:“卢卿。李卿。一路舟船劳顿可是辛苦了!”

“比起大王和军中臣等不敢言苦!”

问候了一句。赵瑜笑道:“你们来的正好!孤现在身一群武夫。打仗在行。典礼那是一头雾水。只能靠两位卿家把担子挑起来了。”

“敢问大王。所谓筹措典礼是否说的是拥立英国公登基一事?”卢明德问道。

“正是!”赵瑜点说着。他看了看卢明德。只的他的副相脸色有些不善。“难道卢卿有什么不同意见?”

“敢问大王。这个方案是谁提出来的?”卢明德再问。

“……是参谋部军时的结论。”

“糊涂!”李郁跺脚大骂。骂的是参谋部。眼里盯着却是赵瑜。理学家最重气节。在君面前也不会讳言。半点面子也不给赵瑜。

“朱聪的确糊涂!”卢明德摇头说着。

“二位卿家何出此`?”赵瑜皱眉问道。

“天下无主。如赤子失乳。大王当慨然自立。救民水火。若大王另立新君。跪伏其下。日后再夺尊位。这篡字怎么都抹不掉!”李郁说痛心疾首看样子恨的对着赵瑜耳朵大吼。

东海有总参谋部。甚至把自古以来文臣所拥有的运筹帷的权利都给夺了去。除了陈正汇。哪个文官能在战略军议上插一嘴的?卢明德李郁心知现在不趁方犯错时候来说话。扩大自己对国策的发言权。日后怕会再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太祖皇帝的位子不也是从周恭帝手上来的吗?还有魏武晋宣。唐高祖

例子罢?”赵瑜反驳道。

“所以太祖皇帝一生也脱不了一个“篡”字!”李郁急的口不择言。话出口他才猛然一惊。偷眼向上。只见赵瑜脸色如常并没有什么反应。

“李卿你继续说……”

李郁张了张口。却发现吃方才一吓。后面的说词都随冷汗流出去了。

卢明德见李郁接不话。立刻出言相助:“魏武取九锡。晋宣不称帝。唐高立幼主。太祖…篡天下。虽然这些都是先例。似乎可以遵照而行。但那是因为魏武不姓刘!晋宣不姓曹!唐高不姓杨!太祖不姓!但大王你……姓*!”

“参政说的没错!”卢明德一救李郁也找回了话头。“大王你并非外臣。而是太祖嫡脉。于情于理都有登基的资格。于情。太祖开国。而后人不的享国。就不合人情;于理。道君弃国。新帝北狩胡虏肆虐。天下无主。大王不出。奈苍生何?!”

赵瑜摇头道:“李卿以孤为谢安石吗?”

“今日天下与坚侵。又有多少区别?虏铁蹄下的百姓渴求大王相救之情。难道会比晋人望安石出山的心情稍差?!”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大。这样的机会不会再有!”

卢明德李郁一句我一句的轰炸赵瑜的意志也动摇起来。“只孤若贸然称帝。江南诸路。除了闽浙还能保全。其他路州必然会对我东海商民和产业动手……”

“大王。一时益百世清名孰孰轻?”

“大王无须多虑。我东海睚必报的名声早出去了。敢对我国商民动手。难道不怕株连九族?!”

两人依然是一搭一档的说着赵开始皱眉反思己是不是错了。

“…………”沉思久。赵瑜打破沉默:“若孤现在欲称帝。这名分怎么说?”

见赵瑜松口。卢李二人大喜过望。卢明德反问道:“敢问大王。是愿意继|?还是愿意统?”

赵瑜毫不犹豫:“可不打算再给人当儿子。也不想那昏君尊为太上皇。”

卢明德一点头:“|就继统了!……大王可继太祖皇帝之法统。”

“太祖皇帝吗?……就这么办罢!”赵瑜很清楚他既然选择了继承太祖皇帝的法统那从秦王到他的爹。按照他所造的家族谱系来的五位先人一下都成皇帝了。

真真是光宗耀祖…

“李卿。让你来筹备登基大典需要多少时间?”出决断。赵瑜就不再犹豫。

“一个月足矣!”

“好。孤就给你一月。”赵瑜算了算。将他的臣和妻儿从台湾召来。大概也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李卿。你来!命陈正汇将中事务交接后刻前来。还有王后世子。以及贤妃和孤的儿女都叫来。”

李郁连忙找出一张打草稿的玉版纸。饱蘸浓墨。奋笔疾书。

“卢卿。”赵瑜对卢明德歉然说。“还的劳烦你回台湾一趟。将陈先生替来。

那里毕竟是我东海根基。必须重臣在岛上掌大纛。”

“大王有命。微臣自当分忧。”明德毫不犹豫的接下了任务。虽然不能参加赵瑜的登大典。着实令他遗憾。但卢德很清楚。只要他完成赵瑜交托的任务。那他在赵瑜心目中的的位必然水涨船高。

其实陈正汇之下。留在台湾的文官中。能暂时代理政务的人数并不少。也不是非他去不可。赵瑜之所以下这条命令。并明说让他去掌大。也说未来的几年里。在台湾筹备粮草兵|治理全岛的主官已经改他。君臣多年。卢明德很清楚赵瑜是个十分实的人。帮他筹备登基大典的功劳。远远比不上筹措粮草兵备稳定后方之功。可以说这是给他今天谏言的奖赏——那是萧何之位啊!

“丁涛。你来起草军令。”

东海政军不相干。军令自不能出自文臣之手。

“命赵文将手中事交接后即刻前来……赵武现在应该也已经回到台湾了。让他也来。”

“命陈五接令后召回骁骑龙骑两。交接手中事务即刻前来。”

“命野战各营接令后即刻北上。镇江会合。”

“命虎翼一营二营各自编组两副营和两补充营。并扩充为虎翼第一军团和虎翼第二军团。由两主营都指挥使兼任军团长。即刻渡海。虎翼一军团目标泉州。虎翼二军团目标福州。依照预定方案。二十天之内。必须控制整个福。并做好向西进军的准备。”

“命虎翼三营四营各自扩充为军团。即刻北上。虎翼三军团目标温州。四军团目标杭州。依照预定方案。在三月之前。控制两浙。”“命宣翼一营二营。同样扩充为军团。并会合第四舰队。组成南方集群。前往琼州候命。”

“命宣翼三营四。留守岛内候命。”

………

一个命令接一个命令。从赵瑜嘴里迸出。东海军出征的时间表再次提前。一个月之内。他的重臣和他后妃子嗣就会与他会合。那时就可以举行登基大典。与此同时十万大军也登陆。虽然犯分兵进攻的大忌。但以大宋在东南各路的兵力和他在沿海各州的布置。倒也没什么好担心的。

何况等会儿他还会人找赵佶写份给东海军登陆入城名分的手诏。与军令一起带回去。师出有名。-加上东海军的枪炮。说服力应该足够了。一个月之内。拿下浙闽江东不在话下。

还有一个月。赵瑜着。他就将坐上那张最尊贵的位子。天下万民即将拜倒在他脚下。离近二十年的苦所的到的回报。就只剩一个月了……

注|:即吴起。吴起为将时。曾士卒同衣。

注2:六经注我。我注六经:这句话出自于南宋理学家陆九渊之口。意思就是忽视儒家经典六经的本意。而借用其中的文字来发自己的思想。这也是宋学汉学的差别。这一手法的最,一次出现。就是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