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武侠修真>玄壶> 凑字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凑字数(2 / 2)

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物极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烧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的表现。可以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阴阳转化则是质变的过程。阴阳消长是阴阳转化的前提,而阴阳转化则是阴阳消长发展的结果。

[编辑本段]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周易_<乾坤谱>中有阴阳对演图.如上图:

[编辑本段]阴阳分形集

阴阳五行分形集

中医古老的"阴阳说"实际上是最古老的"朴素文字分形论",它是以阴阳的二元(或三元)为分形元的二分(三分)法,具有分形自相似,无标度,多层次的二(三)进制,循环,放大或缩小的最简单,最古老的"中医分形集"之一,其分维是1(相似维数).可以容易地构造出阴阳分形集,它们类似康托集(见邓宇等的"中医分形集"<数理医药学杂志>>;.邓宇等的"阴阳的科学本质及数理化建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2:59-61).

[编辑本段]诸子中的一家

中国春秋战国时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等10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墨(以墨子为代表)、道(以老子、庄子为代表)、法(以韩非子为代表)4家。代表他们政治和学术观点的著作分别是《论语》、《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

阴阳现代发展简史表

[编辑本段]阴阳现代发展史简表

py中医

阴阳的揭秘,历史悠久,偏重现象罗列,重视表面叙述,是古典阴阳的特点。而现代探索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了革命性的进展、新意颇多。数学物理化,即“数理阴阳”成为现代阴阳的标志。将阴阳用世界三要素“物质、能量、信息”测度,用数学模型表述是现代化、科学化阴阳的特点。

1995年,李荣兴,阴阳定义析疑,辽宁中医药杂志,1995,6期。阴阳定义偏向中医临证。

1997年,赵喜新,中医阴阳学的数学模型,河南中医,1997,5期。

1998年,邓宇等,阴阳的科学本质及数理化建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2:59-61.数理阴阳,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1期。

1999年,邓宇等,中医分形集,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v12,3期.创建“阴阳分形集”等概念。阴阳的分形维数=1.

2003年,林剑鸣,中医现代化与数学,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1期。

2004年,齐凤军,论阴阳的数理权衡,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7期。

2005年,赵致镛,赵威,中医阴阳理论的数学模型之建立及其微积分定量的研究,四川中医,2005,11期。

2007年,孟凯韬,阴阳五行数学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6期。

1998年,阴阳的哲学和逻辑学现代定义

定义1:阴阳就是在同一个属概念"对立统一"下的两个种概念"阴和阳"之间的一种不相容关系.阴阳的内涵互相否定,一个概念"阴"肯定对象的阴的属性,另一个概念"阳"则以否定阴概念所肯定的属性,作为阳对象的属性;阴阳的外延互相排斥,又相互互补,其总和等于它们最邻近的属概念(对立统一整体)的外延,即两个种概念阴与阳外延的和或并.

阴阳的定量测量:用“状态函数u”指标来描述,该性态或状态可用‘物质-能量-信息’整体描述,

u=EP。

E是运动学或动力学指标能量;P是系统混乱度(有序度)指标,与熵密切相关。

[编辑本段]五行解释阴阳的最新解析

《糖尿病行为医学技术指南》作者王英博士在对五行进行训诂之后,对阴阳作出如下解析:

阴阳哲学研究的是天地变化之道,万物运行的法则,生命变化的规律,生命内部的制约和支持关系,生命力的源头。这五点是对《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阴阳五行理论内容的提炼:

第一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天地生成和变化。中国古代认为在混沌之后,清阳上浮为天,浊阴下沉为地,所以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又认为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如在人体上:“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而这一过程和天地生成过程构成了天地之间的物质循环。

第二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万物运行的法则。阴阳用来阐述运动的不同方式、方向和结果[如在人体上:“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第三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变化规律。中国古代用生、长、收、藏来说明生命的变化形式和过程,而推动这一过程实现的力量就是阴阳[“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用来说明生命变化形式的“生、长、收、藏”。推动了生命过程的“生、长、化、收、藏”,形成终而复始的运动,这正是五行理论的内容之一。这也充分表明了五行理论是用来解释和落实阴阳理论的。

第四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内部的制约和支持关系[这种关系是用五行理论来表达的,具体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来说明:“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张介宾:《类经图翼》卷一《五行通论》);“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生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同上);“盖五行之中,有生有化,有制有克。”(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八《六微旨大论》)]。

第五点,阴阳理论用来阐述生命能力的源头。在中国古代,道家和医家都是用“神明”来描述生命的生灭现象和能力[“其生物也,莫见其所长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伤而物亡,此之为神明。”(《淮南子泰族训》)]。阴阳正是这种生灭现象发生的原因,因此也就是用来理解生命现象的。

上述五个方面代表了中国古代对天地、生命的基本看法,被《黄帝内经》归结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数理医药学杂志></乾坤谱>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