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诸于世。1997年9月28日,96岁高龄的何凤山在美国旧金山去世。女儿何曼礼在
讣告中提到父亲在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期间,曾向犹太人发过签证。讣告在《
波士顿环球报》刊出后,在美国的犹太裔历史学家艾立克·索尔即打电话向何曼
礼询问此事。接着,这位历史学家找到了何凤山亲笔签证的一些犹太幸存者及其
后裔,找到了当年的签证。以后,犹太人在举办纳粹大屠杀展览时,都把何凤山
放在显著位置,世界各国不少媒体也相继对他进行了报道。索尔教授说,两年前,
在犹太人圈子里,没人知道何博士的名字。而现在,几乎接触到的每一个犹太人,
都在讲述何博士的故事。
为什么何凤山救助了如此多的犹太人,却直到他去世后才为人所知呢?其主
要原因有三:一是从1937年到1939年,上海被日本占领,犹太人进入上海无需签
证,研究人员难以想到驻欧洲的中国外交官能有此等壮举。二是二战结束后中国
陷入内战,以后又由于各种政治因素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关于中国人救助犹太难
民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开展起来。1995年,上海犹太研究中心的学者访问德奥两
国时才得知,虽然当年入境上海不需签证,但犹太人没有到上海的签证就不可能
离开奥地利。三是何凤山一生淡泊名利,并不认为救助犹太人是什么惊天动地的
事情,自己很少对人提起。他同女儿何曼礼谈及此事时就说:“我对犹太人的处
境深感同情,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我感到帮助他们义不容辞。”他在《我的外
交生涯四十年》一书中,对这件事也只花了很少笔墨。书中写道:“富有同情心,
愿意帮助别人是很自然的事。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是应该做的。”
1999年,由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和犹太人大屠杀问题教育中心联合举
办、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协办的一个名为“犹太人在上海”的系列活动中,中国外
交官何凤山帮助数千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壮举被公诸于世。何凤山先生这一维
护正义的壮举被尊崇为“生命签证”,他因此被世人誉为“中国的辛德勒”。2000
年1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的一个名为“生命签证”的展览,介绍二战期
间各国外交官救助犹太人免遭纳粹杀害的实物和资料,最先介绍的就是中国外交
官何凤山。之后,这段尘封了60年的历史终于大白于天下。
2001年1月23日,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的犹太大屠杀纪念馆举行隆重仪式,
授予何凤山“国际义人”荣誉称号。他70多岁的儿子何曼德和女儿何曼礼从美国
赶来,代替父亲接受了荣誉证书和证章。
“国际义人”称号授予仪式之后,何凤山的儿女来到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
的“义人园”。自1963年以来,已有1.7万名义人的名字刻在园里各国的石壁上。
在一堵刻着“中国”的石壁前,何氏兄妹轻轻地揭开一小块黑丝绒布,花束装饰
下是何凤山三个字,兄妹俩人久久地抚mo着父亲的名字。
实际上,那些被救的犹太人谁也忘不了何凤山的救命之恩。不少被救者已不
在人世,但恩人何凤山的名字仍珍藏在他们后人的心中。
现居加拿大的犹太裔克劳蒂亚女士的父母凭着何凤山发的签证,到达上海后
生下她。她说,当时在奥地利有50多国的外交官,只有中国外交官何凤山敢于帮
助他们。因此,她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
现维也纳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海因茨·格林伯格随父母逃到上海时还
只有6岁。他在上海接受了音乐启蒙,学会了拉小提琴。他对何凤山帮助他们一家
到上海避难十分感激。他认为,他的生命和事业都是何凤山给的。
加拿大的克劳斯回忆道,当年,他的丈夫在中国领馆外排队等候时,见总领
事的车经过大门,就从车窗把签证申请表扔了进去。他很快接到电话通知,拿到
了救命签证。一位被救者的女儿在父亲的签证前与何凤山的女儿何曼礼含泪拥抱,
激动地说:“看见你,我好像看见了我爸爸。”何曼礼也说:“看见你,我也好
像看见了父亲。”
美国大名鼎鼎的亿万富翁、现任世界犹太人大会秘书长辛格的父母也是何凤
山救的。他含着泪水,激动地对历史学家索尔说:“我的父母是何博士救的,他
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我一定要把他介绍给全世界的人。”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