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走出历史的自卑> 八 教育为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八 教育为先(2 / 2)

*年轻的时候,面对列强瓜分中国,而当时社会一盘散沙,民族精神日益消解。

德国的崛起唤起了*对民族精神的注意。他认为中国的困境与民族精神是互为因果的,必须以德国为榜样,从振奋民族精神入手解决问题。

“欲动天下当先动天下人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枝节必有本源,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大本之源”就是精神、理想和道德。德国德历史从正面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的历史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要新生,必须“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伦理学从根本上变换全国的思想。”“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事有不能为者乎”

*对传统的批判中,他耿耿于怀的是中国不但精神不健全,而且重文轻武,以致国民体制孱弱,民风萎靡。

他痛切地指出:“今之所称教育者,多不谙体育,自己不知体育,徒耳其名,亦从而体育之,所以出之亦不诚,所以行之亦无术,遂减学者之心。”他主张一个民族要有尚武精神,扫除文弱书生的旧习。1917年4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倡言“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甚至把体育放在精神之前,“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像水浴、爬山、游泳、露宿之类,都是*当年刻苦实践的。

*还特地组织了一个斯巴达性质的团体,前后有一二十个同学参加。有时还到近郊农村进行长途旅行,作饥饿、熬热、耐寒等锻炼。以上一般人认为难以做到的事情,*和他的朋友们认为能锻炼出一种特殊的抵抗力。

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景仰地写到:“现今文明诸国,德为最盛,其斗剑之风遍于全国;日本则有武士道,近且吾国之绪余,造成柔术,觥觥乎可观已。”*极力推崇德日的这种尚武风范,*的这种推崇,恰恰是德日这两个落后国家所以能够崛起的中国反响。

在严复、梁启超、蔡锷,蒋百里等人的鼓吹下,中国近代掀起了一股强烈的尚武思潮。

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颁布的第一个改造封建教育的法令——《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第八条规定:“高等小学以上体操科,应注重兵式。”民国初年的教育总长范源濂认为,“尚武”才能赢得和平,“和平固甚可爱也,然惜光荣之和平,非不武之国民所得而爱之者耳。”他对我国重文轻武的传统甚为痛心,“欲言‘尚武’,必先除文弱之习气,使学者知人而文弱,即为不幸,安于文弱犹为可耻。”

1918年欧战结束,受国际国内思潮的影响,教育界不少人士相信一战的结果是“公理战胜强权”,“民治主义打败军国主义”,因而认为在中国无须再进行军国民教育。

1919年教育部组织教育调查团进行关于教育宗旨的调查,该会在建议案中说:“现在欧战结束,军国民教育不合民本主义,已为世界公认。

我国教育宗旨应顺应世界潮流,有所变更。或云,国际联盟结果尚不可测,我国积习已久,仍非励行此主义不能富强;然积极发达国民体育即是强国之本。

或者之言,似不必虑。”好一个“似不必虑”,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商鞅,孙子早已洞察了一切,而他们的子孙却越来越弱智,弱智到荒唐的地步。结果我们迎来了近代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日本全面侵华,我们民族遭到了历史上最残酷的重创,付出了最惨重的代价,赢得了胜利。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激烈的战争,所以最激烈,是由于中国人开始觉醒,是由于中国人的不屈,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如果军国民教育坚持下来,我们的损失将会大大减少。

尽管中国人开始觉醒,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没有根本的转变。近代德国和日本由落后国家迅速转变为强国,二战后他们毁灭了。中国的士大夫别提有多高兴了,“公理一定会战胜强权”,我们还是谨守孔圣人的“柔术”,将我们的“兽性”向内,在国际上一定要十足的“人性”,尚武好战的民族只能走向灭亡。

可没有过多少年,中国人还在进行着几千年一贯的“一乱一治”、“大乱大治”、“自相残杀”、“强主弱支”的时候,德国和日本再一次迅速崛起,大人先生们,我们还要这样柔弱下去吗?我们固守的几千年的“道统”还能继续吗?我们还要恭候第二个“北京大屠杀”、第三个“西京大屠杀”吗?

培养尚武精神今天不大可能去开疆拓土,我们看一看德国人在近代是如何崛起的。

拿破仑与1805年奥斯特利茨战役击败奥地利,1806年击败普鲁士后,饱受屈辱的德国开始涌起风起云涌的以反抗法国为直接目的的民族主义潮流。

政治上进行改革,文化上复兴民族精神,群众性的体育运动也勃然兴起。费希特的学生K·F·费里森建立“剑术协会”,这既是体育组织,又是爱国社团,练剑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在战场上报复法国费希特的另一个学生,“体操之父”F·L·雅恩曾是一个对法国怀有深仇大恨的军队阻击手,受到怀有民族情绪的青年们的拥戴,1811年在哈森海德建立第一个体操广场,在柏林创办第一个体育学校,为参加未来解放战争德青年提供战争训练。

对*有重要影响的德国柏林大学伦理学教授包尔生解释说:“雅恩和他的信徒们希望用肉体的训练、吃苦、和贫困,使自己摆脱法国的过度文化引起的柔弱习惯,恢复日耳曼农民的活力。”雅恩所创立的“德国体操”为德国二十世纪的崛起作出了巨大贡献。包尔生又说:“这种体操本身极大地拯救了德意志民族德存在。”只有深知民族伦理中尚武精神价值的人才能作出如此科学的判断。

德国伟大德思想家尼采也完全肯定了F·L·雅恩式体操的伟大贡献。他在一篇讨论“艺术的生物学基础”的文章中呼吁:德意志民族应该全盘“雄性化”,人民应该具备一种“骑士风度般的强健体魄”。

德国德体操对日本的兵式体操甚至军国民教育和军国主义都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

日本的武士道训练和军队的日常训练,都与这种军国主义精神有极大关系。有鉴于此,我强烈建议中国无论大中小学,一律学习兵式体操,进行适度的军国民教育,彻底改变中国积习千年的柔弱劣根,复兴民族。

而我们现在的体操,实在不敢恭维,仍然继续着我们的柔弱。其中一套新体操中有一个动作,简直就像妓院的老鸨在招客,学生不愿做,觉得很难受,这就是中国的教育现状。

不仅教育方面,在影视领域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在一些港台的武打影片中,凡是涉及中国高手与外国高手对打时,中国人总是忍让再三,结果被人暗算,在归天之时,才把洋人放倒,算是恶有恶报。那个中国人的面貌总是祥和的,而洋人总是凶狠的。

这样的影片看了之后总让人难受,中国人的忍让是我们最大的劣根性,唐以后的中国人少有开拓精神,而我们今天却把这种耻辱作为国粹来发扬,真是比洋人侵犯更可怕。

文艺不但没有引导、改造国民性,反而助纣为孽、雪上加霜。而且这种描写本身就是失真的,中国的勇士真就那么弱吗?中国当然不乏勇武之辈,但在受儒家毒害的人们看来,他们纯属叛逆。那些大款导演们,赶快想想如何振奋民族精神,不要再消磨中国人的斗志。

民族主义是中国的必经阶段,不经过民族主义洗礼的中国人,其总体性格是不完整的,所以急需注入阳刚之气,振奋民族精神。曹锦清教授说:“只要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就不可放弃民族主义,这是我们生存发展的精神武器。

我们这个先天不足的民族主义还必须与一度被他排斥的历史传统对话,确定自己的文化认同。还必须与自由主义对话,确定自己的政治认同。”张东荪先生也说:“西方民族以国家为最高,中国要走上强国道路,除国家民族主义别无他途。中国人的民族性是未受国家民族主义陶冶的,而西方各国的民族性都是由之而成。……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没有了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