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精彩段落]
火车进入隧道,车厢一片黑暗。只听一声亲吻,接着一记响亮的耳光。
火车出了隧道,车厢里四个素不相识的人都没有吱声。唯有德国军官眼圈发青。
老太婆想:"这姑娘心灵真美。"
姑娘想:"真奇怪,这德国佬亲老太婆,不亲我。"
德人想:"这罗马尼亚人真狡猾,他偷着亲嘴,我暗里挨揍。"
罗马尼亚人想:"我真聪明,我吻自己的手背,又打了德国人一记耳光,没有发现。"
"我对即将爆发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感到由衷的喜悦……怎么样?聪明绝顶的你如何选择?是走上神明之路,从现在开始做起,还是在战争中挣扎死去?"
"现在,你们觉醒的一天已经到来,成为我的助手吧!……我期待着你们成为我的助手,去实现我们的拯救计划。……然后,问心无愧地去迎接死亡!
……
45.概述
在扬君游、郝义占编著的一本识骗专著里,识伪防骗被分析为"一百术",这种过细的工作显然是为适应"百术丛书"的要求而作的。另一本《当今社会识骗术》(蒋星五等主编)则把识骗的方法分为十三种,分别是:破绽发现法,重新核实法矛盾揭示法、当场实验法、心理识别法、向人求教法、调查研究法、模拟识别法、提高警惕法、表情调察法、不信迷信法、盲从破除法、苦肉计识别法等。这种繁芜的分析,没有反映出类别之间的逻辑纹理。比如"破绽发现",这是揭示任何骗术的最终境界,破绽一经揭出,骗局既已昭然。不过,任何分析或结构,都是为了利于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读者对于文章的领悟,严密而科学的为识骗法分类,是件难事。
已有的论著对识骗方法的介绍,都是在认定骗局的基础上进行的。假如读者面对的是一个十分平常的事件,真假难分,你如何有对于骗局的敏感和识破骗局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获得这种敏感,来自于自身的素质先天的和后天的。后天的素质的培养,批判和怀疑的眼光,至关重要。因此,本节试图从几个典型实例的分析中,向您介绍四种基本的识骗方法:
(一)心理识别法;
(二)逻辑分析法;
(三)接受欺骗与拒绝欺骗世界观问题;
(四)懂点常识,培养识骗的敏感性。
46.驴尾断案
骗子有骗子的心理,初骗和惯骗的心理各不相同。在古人的断案故事里,有一种奇妙的方法使案犯不打自招。
在一支穿越沙漠的商队里,有一个叫西利的商人带在身上的八十块金块被盗。他请求商队的主人,他的朋友莫斯帮忙,莫斯把队员召来,指指西利说:"我这位客人,遇到了麻烦,他的八十块金子昨天夜里不翼而飞了。没有外人靠近过我的营地,这个贼就在我的面前!我等了几乎一天,希望他主动交出金子,悔过自新,可是我白等了!告诉你们,我们那头白驴能帮助我破案。它是头神驴,是我们的先知骑的驴的后代,它能知道真相,上帝会告诉它的。现在我命令你们一个个到我的帐篷里去,放下帐帘,用力拉三下驴尾巴。倘若是双清白的手,驴不会做声,如果小偷的手一旦碰到它,就会狂叫。窃贼将暴露出来,我对他绝不仁慈。
遵照主人的安排,队员们一个个进入帐篷拉驴尾。但白驴自始至终未叫一声。临了,主人说,把你们的手都伸出来。主人弯腰闻遍了每个人的手,就这样,他指着其中的一个说:"金子是你偷了。"
原来,主人在驴尾上做了手脚,驴尾在薄荷水里浸过,只有盗贼才不敢扯驴尾巴,害怕驴子大叫,因而也没有沾上薄荷味。
这种断案方法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队员们必须迷信,相信世界上真有能识盗贼的神驴;第二,盗贼是初犯,而且还是个蠢货。
常言道:"做贼心虚。"我们怎样才能设法把贼的"虚"心显"实"出来呢?
47.二母争儿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比如从前,就有争夺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而告官的。官府的判官不是别人,却是包青天。包青天说:你们分别说出孩子的生辰八字,长相暗记吧。果然都说得清。包公一时难以决断,便心生一计,叫差役在公堂上划一个圆圈,把小孩放在圈中,然后对妇女说:你们各站一边拉小孩,谁拉过去了就是谁的。两妇女一用力拉,小孩就疼得大哭,这时一个妇女突然松手了,包公据此断了案。
包公这里利用了心理识别法,它蕴含着法官对人类亲情的透彻的理解。
心理分析,往往是在识骗和骗人时玩弄的一种小聪明,比如服装商的服装,很少有明码实价的。为什么?便于商人根据顾客的情况定价。同样档次的服装,买给一个大款和买给一个教师,那价格是绝对不同的。有则笑话是某个体衣摊的一套服装,被一大款看中,摊主没能灵活报价,说是一百五十元,大款看看就走了。摊主灵机一动,从后路跑过几家衣摊,在大款必须经过的另一家衣摊上把那套衣服挂出来,标价一千五百元待大款来果然成交了。商人用的是经商心理学。
一次季节性大甩卖开始时,你的妻子背回一大包价廉的商品。后来,当你发现那不过是一包毫无价值的废品时,你应该佩服商人的精明。高高兴兴地花钱买废品,并且自以为占了大便宜的,是乐于受骗的人。
48.痛饮的妙计
长洲谢生嗜好喝酒,曾经到张幼于先生门下游学。张幼于喜欢设宴,但因家境清贫,又无力让客人喝得痛快。有一天张幼于家有了好酒招待客人,僮仆给每位客人都倒了半怀酒,谢生为喝不痛快感到难受。于是便离开宴席出去小便,他在外面用纸包住一块土块,招呼僮仆出来秘密交给他,并且叮嘱说:"我因为内脏的病发作了,不能喝酒,现在用这几文钱慰劳你求你给我少倒点。"这个孩子打开纸包发现原来是土块,心理十分不快,故意在给谢生倒酒时倒成满杯。这一天谢生独自喝得满意而归。
49.《大气功师》
在一本叫《大气功师》的书里,有着长篇累牍的违反逻辑的叙述和议论,正好成为我们谈论"逻辑分析识骗法"的例子。当然,我们知道这部出自大师柯云路笔下的大作之所以那样写,是因为他藐视现成的"形式逻辑",要自成体系地发明一套"场科学"或"符号学"以推销其"意识即物质"这个石破天惊的伟大论断的。
在《普通逻辑》里,我们接触到这样一些关于"概念"的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内涵与外涎、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和空概念、正概念和负概念、概念间的关系全同、真包含、真包含于、交叉、全异等等,拿这些知识去看《大气功师》,你就会被柯氏论断搞得昏头转向,不知所云。
《大气功师》说:"世界本质上是结构的……世界在本质上是语言的……世界本质上是符号的……世界本质上是场的……结构=语言=符号=场……发现和寻找的努力过程本身就是结构,就是语言,就是符号,就是场……规律,本身也是结构语言、符号、场……"
在柯氏理论中,一下子爆出了这么多的全同概念,如同"等角三角形就是等边三角形""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的判断一样。运用逻辑分析去揭露骗子的谬论,对待巫师的呓语是如此,对待"柯学"谎言也是如此。
"关于灵魂的思悟:意念既然是物质,又有超时空特性,那么,看来灵魂是存在的了。……灵魂既然存在,就有召灵,召魂的可能……与召灵、召魂相联系的,常常就有灵魂附体……过去的巫(各民族几乎都有过),现在的巫,不都会表演神仙显灵吗?有些巫婆在进入恍惚状态后,不是会唱,会说平时她根本不会的东西吗?那就是灵魂附体吧。"
在以上的文字中,作者判断和推理的脉络大致如此:
1、意念是物质的,超时空的,所以,灵魂可能存在(原文中"看来灵魂是存在的了"的"看来"二字,表明"灵魂是存在的"是一个"可能判断")
2、既然灵魂是存在的,所以可能有召灵、召魂和灵魂附体这种事情(在第一个判断中的可能判断"看来灵魂是存在的"
在第二个判断中变成了必然判断,且作为"就有召灵、召魂的可能"这一可能判断的前提进行推理)。
3、虽然说"灵魂附体"只是可能有的,但以事实印证"过去的巫"和"现在的巫"都会表演神仙显灵最后证明灵魂附体是确实存在的。
"大气功师"的骗术是高明的,他可以把一个可能判断偷偷变成一个必然判断,去实现它的荒谬绝纶的推理。这个玩意儿大致如以下的笑话
一个喜欢高谈阔论的人对朋友之妻一颗宝石发表高见,但他实在不懂得这颗宝石质地究竟如何。于是边发表意见边观察朋友的反应。他说:"哎呀,这简直是世界上最精美的宝石,价值连城呀,它绝对是产自南非的上等天然钻石,我说对吗?当然,至少算得上品质优良的那一类,但是,仔细看来,它就很一般了。而且还比较次,恕我直言,它可能是赝品,我说得对吗?它其实就是一颗假宝石,绝对是一颗玻璃珠,一文不值。"
"大气功师"就是要象宝石欣赏者一样,把"宝石"逐渐说成"玻璃"或者把"玻璃"逐步变成"宝石",把"意识"说成"物质",把"物质"等同?"意识",让你在"大气功师"的巫师般的呓语里把自己想象成"金色的婴儿","早晨的太阳","象睛朗的天空一样广大,澄清,把整个灵魂,身体都化在宇宙中。宇宙就是你;你就是宇宙。你的生命是宇宙:宇宙的生命就是你。……"
"有悟性了吗?"
一团雾水……
我们不能依据"大气功师"关于灵魂的推理过程中充满的种种逻辑错误,就断定作者是不懂逻辑的。恰恰相反,作者借作品中人物之口玩弄逻辑游戏,是在为自己的骗子理论留后路。
在一个叫做《围攻》的段落里。当作品中设计的一个会场中有人对"大气功师"的灵魂附体说发难时,"欧阳觉想了想,平平和和地座位上站了起来,回答说:‘我没有明确肯定过灵魂附体现象。‘"原来,前文中那种那种躲躲闪闪的论述,是为"没有明确肯定"埋下伏笔的。
以下围攻,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硕士生的"发言,题目是"迷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倾向",年轻人的观点,"欧阳觉"和"柯云路"是持否定意见的,这正好让我们正面去理解它,肯定它,记录如次:
人类从童年开始,就是在两种相反相成的思维倾向中生活的。一种,就是实践、求实的、实证的,或者说是科学,的一切以事实为依据。还有一种就是神话的、迷信的。
一个人从小也是这样。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想象中,自己编造的幻境中生活的。我们常常更愿意相信自己暗想出来的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是制造迷信的能手。只是生存的实际需要,使我们不得不每时每刻冷静地承认客观的东西。
对于各种特异现象,如飞碟,人体特异功能,外星人,我们稍加考察就会发现,之所以有那么多人,其中包括科学家,相信之,宣传之,热裹之。主要并不是事实的力量真正可以确认的现象几乎等于零主要是人愿意相信这些神奇的东西。这植根于人们迷信的思维本能。
人们是愿意给自己也给别人制造新奇的世界的。人们特别愿意用新奇的想象来解释不能解释的现象,每个人都愿意使自己成为新大陆的发现者。这一思维倾向,再加上一个人具体的功利主义。如一个科学家,一个哲学家,他渴望自己出人头地,渴望自己成为大发明家,渴望轰动世界,于是,他就可以抓住一点依据推演下去,做出越来越大的文章。
这是科学的迷信。也是一种更高级的迷信。一个很聪明,很有才华的人,也可能隐入自己越来越编得完美、庞大、迷人的科学迷信中而不可自拔的。
但是,如果我们能看清这一点,就该破除科学迷信。其实,很多醉心于特异现象研究的学者,他们理论著述似乎很宏伟,实际上,不过是他们的愿望和臆想编出来的,其中没有什么真正经得住检验的支撑点。
这段精僻的论述,给我们的启示是:有的人,是接受欺骗的,正如另一些人拒绝欺骗。
归根如底,这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而不仅仅是认识的方法。在相信迷信和否定迷信问题上,尤其如此。
50.奥姆真理教
一九九五年三月二十日上午八时许,日本东京地铁站内,有人释放"沙林"一种二战时战争狂人希特勒想用而未曾用过的神秘毒气。致使五千五百多人中毒,十一人死亡。而制造这一杀人案的凶手竟是"奥姆真理教"及其精神领袖麻原彰晃。
麻原彰晃,出身于贫民家庭,先天白内瘴患者。成年的麻原开过药店,卖过假药。一九八五年他骗术翻新,买通一家杂志社为他刊登了一张具有极大轰动效应的照片"飘浮神功图"。照片上,麻原双腿盘错、飘浮在半空中。按说,这种雕虫小技很容易被人识破。但偏偏就有人轻信了他,尤其是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所以,当一九八九年八月"奥姆真理教"在东京都取得宗教法人资格后,麻原很快获得成千上万善良的信徒的"信赖",并在短短五、六年时间里,积累了大约千亿日元(约合八十亿人民币)的资产!
麻原的骗术并不高明,但偏偏就有人相信了他。当然,更多的人则是拒绝他。这就是对待欺骗的两种态度:迎合或者拒绝。
如果我们看看"奥姆真理教"的教义和宗教活动,再联系信徒的狂热,我们甚至会觉得十分好笑的事情,在另一些人却觉得万分神圣。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