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倭国于中国的战争还要持续多久,是不是从此就太平了?好象没多少人有这样乐观的想法。首先就是那恶邻一直在旁边阴险地逼视着,想瞅个机会再来那么一次。也没办法,谁让我们挡在那里呢!中国的存在可能是世界上所有希望强大的民族或国家或是文明面前的一块巨石。
倭国的一代英雄丰臣秀吉曾说:“倭国若想自立,必须战胜中国。如果可以把中日战争分解为一百次战役,那么倭国必需百战百胜,而中国如果赢了哪一次,战争就结束了。倭国若想自强,则必须征服汉族,而汉族是不可能被征服的。”
凤凰涅磐,尚可重生,因此凤凰是永生的。倭国人也向往能成为凤凰,可他们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不能花时间真正坐下来思考,他们长期处于忧患之中,不能理解凤凰不灭的真缔。他们只看到凤凰*的壮烈,他们没想到凤凰还有500年的顽强生命。这就是中国和倭国的区别。他们是“死”的文化,而凤凰是“生”的文明。
————————
好了,说点别的。
关于倭国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多的是徐福带三百童男童女东渡至倭国去炼那长生不死之药。不过最近有流行一个戏虐说法是那武大郎漂泊到东方的岛上而成就一个国家。好象那说法也有鼻子有眼的。
不过历史上的记载是从周朝就开始了。那后汉王充的《论衡》中说,周成王时曾有“倭人贡畅入”。他把中日交往的时间,提前到中国的周初即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不过那时的矮人大概还处于原始公社的采集经济阶段,尚没有形成越海交换的经济基础。王充生于后汉。他很有可能把汉时对矮人的认识,附会到周代的历史中去。从而,他的记述,只能看作是反映汉族人民与倭人发生交往的一段古代传说,也不大可能是历史的真实。
到公元前六年,刘歆向汉哀帝献《山海经》。这部书载有中国周围边疆地理状况和各少数民族的情况。其中海内北经中有“盖国在钜燕南倭北,倭属燕”的记载。这部书记载了倭国的具体的地理方位,以及燕和倭间的隶属关系,对此当然不能再看作是一种传说,必须承认它是历史事实了。想那燕国当初只想着抵御北方的匈奴了,没有将那个弹丸之地当一回事。
从汉带开始到晋代,就有了许多的历史记载,可以看出“倭人”的含义是“矮”的意思,意即那里的人普遍比较矮小,那是中国之所以到现在也未将其看在眼里的一大原因吧。
后来倭国与中国真正的联系应该是范哗著《后汉书》中之《东夷传》所载:“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春正月,“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绥。””这是继班固《汉书》之后,反映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最早记录。倭奴国是倭人奴国之意,是《汉书》中所载百余倭人国家之一。据倭国史学家的考证,这个古代矮人国家的地理位置;大致在今北九州博多湾的福冈市一带。
后来的中国历史给了倭国以发展的良机。公元二六五年,司马炎篡魏自称皇帝,建立晋政权,是为晋武帝泰始元年。晋武帝在分封王、侯诸国,整顿内政之后,于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兴兵灭吴,统一中国。不久,武帝死去,晋朝爆发了内乱。内乱从官内后党开始,接着演成全国性的八王之乱。在八王混战时期,黄河流域人民所受战争灾难特别沉重。农民、市民、手工业者甚至一些士族大姓,不死于战乱,即死于饥饿,侥幸不死者形成流民群,到处移徒寻求生路。其中的一郁份流向东北边区,并通过朝鲜半岛进入倭国群岛。对于四世纪末至五世纪初汉族人民大量迁徒倭国群岛一事,倭国史书称之谓“归化人”进入倭国群岛的第一次高潮。
继八王之乱后,和汉族混居内地的匈奴、揭、鲜卑、氏、羌等少数民族,相继爆发反对沉重压迫和剥削的战争。在战争中,匈奴族刘聪首先建立汉国,并于公元三一七年杀晋怀帝,推翻西晋政权。从这时起上述各族在黄河流域,交替建立十六个政权,混乱局面长达一百五十余年。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或起而反抗,或避走边区,由此形成五世纪末含民族进入倭国群岛的一次高潮。
据此,我们好象也可以说,倭国人原来就是汉族。不过,由于迁徙到倭国群岛的都是些底层民众,并不能系统地带给倭国以文化,因此倭国在那时候并没有产生文化,连汉文化也没有在那里生根。只不过,这样一来,说中国是倭国的母国,倒也可以接受了,即使中国人并不承认还有这个不肖的子孙。
————————
好象说教的成份太多,需要些演绎了。不过多知道些倭国的历史,对于我们尽快将其分解,是很有好处的。对于我们的青年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文明与其文化之间的关系,尽早摆正自己的位置,更是必要的,伯辰这样以为。
继续说?
杨坚在公元五八一年建立隋朝,结束将近二个半世纪的南北分裂局面,中国统一。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隋的文化也开始繁荣,文、史、儒学、天文和医学都有较快的发展。佛教的兴盛尤其突出。隋文帝杨坚相信佛教,并借助政权力量加以提倡,使佛教得到迅速发展。民间流传的佛经卷数,超过儒家经典百倍,这点足以说明佛教传播的广度。
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促进对外关系的发展。隋朝的对外关系主要表现为:(一)与外国进行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二)对外扩张战争。隋炀帝时期,对外国奢侈品的需求增加,不断派出使者出使南洋、西域、北方和东方,购买奢侈品。与此同时,对外扩张的意欲日炽,掀起了对高丽的扩张战争。隋对高丽的扩张战争,没有取得任何成果,但是,却引起日益发展的倭国的注意。
经济和军事力量迅速增强的倭王,力图加强政权的控制能力。倭国佛教的盛行,对中国译刻的佛经、中国佛像铸制工艺、建寺工程及工艺等的需求,突出起来。加之,自隋文帝时起延长至炀帝时代的断续的对高丽的扩张战争,强烈地冲击着与朝鲜半岛南部各国发生密切关系的倭王政权。
唐初的对外政策,是在太宗李世民“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下实现的。因此,唐与周围各国有一个暂短的安定时期。在唐的经济迅速发展,军事实力日渐增强的形势下,其对外关系:出现下述三种情况。首先,唐对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如突厥等,实行军事保边,制止入侵或掳掠政策。其次,对东北方的高丽等国,进行扩张战争。与此同时,对建有外交关系的新罗派出援军,支持其其反对外国入侵的战争。在支援新罗反对外国入侵的战争中,唐与倭国(不久以后改称倭国)发生历史上中日之间的第一次战争:第三,对距离较远的国家如天丝、大食等国,实行一般的文化、经济交流政策。繁荣强大的唐帝国的蓬勃发展。吸引了正经历改革的倭王政权。这个政权的执政者,从自唐归国的留学生处了解到唐的政治经济制度,对今后的改革极为有益,因而主动派出使节赴唐建交。
留唐归国侣人和学生形成的改革派完全掌握朝政之后,以孝德帝名义召集群臣,盟誓改革。
改革的第一个措施,是仿效唐制,建立年号,称孝德帝元年为大化元年(公元645年)。这是倭国帝王继位设立年号之始,同时也是大化改革名称的由来。大化改革经过几次反复,历时数十年,方始达到倭国古代天皇制的鼎盛时期。
第二,是按照中国儒家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模式,在倭国全国范围内设立“公土”、“公民”。大化二年(公元646年)正月,颁布废除私领土地和人民的沼书,原为臣、连、伴造所领有的土地和人民,一律收归公有,成为公地与公民。
第三,是仿效唐制,对土地实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班田,需要实施户籍法和土地帐法与之配合,以便控制人口和田亩数字。因此,要衡定田地面积。定田长三十步、宽十二步为段,十段为町;男子每人颁田二段,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这就是所谓口分田。每六年检查一次,死者班田收回,不足者增补。农民在获得班田的同时,承担相应的赋役义务,即是仿唐制的租、庸、调法。
第四,仿效唐制建立国家和地方制度。倭王所在地设京师和畿内国,地方设国、郡、里等各级组织。京师设坊、令机构,四坊为一令,其长选境内精明廉直者担任。国司长官由政府选任,以加强倭王政府的控制能力。
第五,改革派力图按唐制集中王权和整顿中央官制。为此,倭王以唐天子为模特,变成名符其实的全国最高统治者,其他贵族则变成倭王座下的大臣百官,并命高向玄理和僧雯参照唐制,迅速拟出八省百官机构。
倭国当时对于大唐而来的“天使”是十分崇敬的。贞观六年(公元622年)十月四日,高表仁与倭使犬上御田锹同时到达难波津(今大阪)。倭王政府得知唐使回访的信息后,异常重视,立即以大伴连马养组成欢迎团,率船三十二只,悬彩旗,奏鼓乐,在江口欢迎。高表仁在难波津宾馆等待去王都见倭王时,与前来迎接的倭王子发生争礼事件。据中国史书对高表仁“无绥远才”一句评语可知,他一定以大国使者自居,倨傲不恭,视倭国为属国,不肯履行双方平等的国家接待礼节。由于倭王子坚持以平等之礼相待,傲慢的高表仁愤然拒绝去倭王首都宣读唐太宗给倭王的诏书,表示立即回国。
不过,那时候因为倭国需要向大唐学习几乎所有的文化,实有所求的,因此唐倭间的友好关系还是维持了很长一阵子。但是伯辰以为,自那时起,倭人习知了那个特大号的民族的兴衰史之后,其野心就萌发了。
唐倭间的友好关系,由于两国围绕新罗和百济间的矛盾冲突,终于演变成军事行动。也许就是从那一刻起,倭人的野心开始膨胀了。
好了,不再讲什么友好往来了,开始进入正题吧。真的要打仗了。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