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各位对《西留仕》关注的热心朋友,以及一直以来不断支持的各位不知名的读者。没有你们的支持,此书无法完成,此书的后续也将夭折。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无法一一列名的各位热心朋友真诚有益的点评。
从反馈回来的信息中,我发现不少读者对于文中的“小莎”比较关注。同时,也提出了不少意见和看法。鉴于此,借此机会我也来谈一谈我对于“小莎”看法和一些创作的初衷。
首先,简要地讲,小莎是一个很自信很有主见的女孩,温柔善解人意很有母性的女孩,一个坚强的女孩;同时又是一个内心充满着矛盾的女孩(这也许跟她的职业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也是个漂亮的女孩。还要事先说明的是,一个人的性格、个性跟她的职业没有绝对必然的联系(尽管,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为什么说“是一个很自信很有主见的女孩”?其实,从文章中是不难看出这一点的。这也是“我”喜欢她的原因之一,毕竟“我”不是个很自信,也不是个凡事喜欢拿主意的人,而我正希望从她那里得到这一点。在第一次正面接触中,我的不自信表现在去了“食通天”一个月还不敢跟人家要名字地址。只敢远远地“偷偷地”望着她。并且,“嘴里叼着的吸管滑下来掉在我的大腿上”。而她的自信又表现在那么从容自如和大方。比如:微笑、自信地“捋了捋额前的刘海”以及“欢快地离开”。在第二幕正式约会中,“我的心一紧,立刻又欢快地乱蹦了起来”以及“脸红,突然的慌”“乱了方寸”,这不仅是男孩子初恋的一些正常反应,同时也是“我”对于“突发事件”的不知所措。这也正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而小莎却镇定自如,似乎早就看穿我的心,直接就说“我今晚7点下班。晚上没课”。到了第三幕宿舍“初吻”,同样是我局促不安,而她细心主动。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是她主动叫我过去身边坐下,然后又主动把手搭在我手上,最后又是她主动“两片火烫薄软的唇堵住了我的嘴”。这些都不仅体现了她的自信和有控制力,同时不也说明她是个温柔善解人意的女孩吗?就连最后一幕的床戏也是如此。其实一切早就是她预见到的或者说甚至是有意要那样的。如果不是的话,她又怎么会当我抱她上chuang的时候“她醒了。醒得好像从未睡过”?然后又“手已经开始放在我跪在她身边的两只大腿上”引导我继续呢?对于“我”这样一个尽管已经24,却第一次离开家自立的“大孩子”来说,曾经的一切都是父母安排根本不需要自己操心。可是到了悉尼,一切都要靠自己。其中的不堪和不愿可想而知,小莎正好成为了某种替代品。我当然会想要牢牢抓住,一旦失去当然会痛心难过。另一方面,小莎又有很矛盾和神秘的一面,首先不用说其平时难找,电话不通。比如一谈到过去总是立刻避开,在吃虾一幕中,“自言自语,好像看到了童年”可是后来说到家的时候“她突然停了下来”。当然,在这一幕中她主动要为我做饭吃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其善良关怀和母性的一面。另外,在文中的其他细节中也都有反映,在此不过一一列举。对于后来的买醉,以及献身,小莎始终没有对自己有任何的解释或叫辩解。毫无疑问,其中必有隐情。可是她却只字不提,宁愿“我”的“误解”或者说不理解。她并没有去求得“我”的谅解而是独自一人承受了一切,独自悄悄地离开。这是需要有强大的自制力和坚忍的独自承受痛苦品质的。
到这里,我们有必要谈一下“我”的问题了。前面讲了,“我”作为一个大孩子,虽然24了,但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和家庭的环境度过,从来没有真正踏入过社会。到海外留学其实是许多像“我”这样的人的第一次体验社会,并且还是西方社会。我想指出的是,你去北京、上海或者成都、武汉读书跟到悉尼或伦敦读书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就算撇开国度和制度不谈,它也不仅仅是个离家去“外地”求学的问题。它的涉及面太广,今天在这里暂不作讨论。当然,在中必然多处体现,读者自行去理解吧。简单举例说明,开始出国留学生活的第一个月通常都是绝大部分留子最难熬的一段时间,各种酸涩只有个人心知。不论你有多坚强“偷偷躲在房里哭”我想绝大多数漂泊海外的朋友都有过类似的体验。这就不难理解“有人说,男孩子出国一年还没有女朋友就会变态;还说,女孩子是半年”。其中的孤寂,落寞,无助往往就是一把把割向心头的苦刀。那么同样就不难理解,“我”渴望关怀,爱护,体贴,依靠,逃避的心情。在以前,或国内朋友们平时看来很不经意的一些照顾关心甚至只言片语,在“我”看来是那么的珍贵那么的难得,那么的令我渴求和心动。而恰恰是小莎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我这一点。除了她我还有谁呢?有朋友说,你的书里怎么都是男孩子多,没什么女性的味道呀?我想说的是,这就是生活。她就是“我”目前真正能够交往到的唯一女孩!(当然,学校里“擦肩而过”的女同学还是能远远见到个把的。)更何况,在她身上“我”能找到“我”渴求和希望的许多东西。这样还难理解为什么一旦失去的时候,“我”看起来好像“讲不过去”的“过分”痛苦的心情吗?接下来的说明会从另一面去解释这个现象的合理性。
对于大多数男孩子来说,漂亮女孩是“我”们永远的追求。当然这也是对美的一种追求,尤其是对情窦初开的“我”来说。试问,有哪个男孩子不喜欢漂亮女孩呢?不会因为有漂亮女孩喜欢自己而“疯狂”呢?要声明的是,这并不能推出我们就排斥不那么漂亮的女孩,这种逻辑不成立。至于另外的“我”爱小莎的理由前面已有说明,不再罗嗦了。有人会说,就算是这样,还是不能解释你为什么会爱她这么深,分手是那么的痛苦。爱的多深,痛得多深。而你呢?为什么好像没有理由呀?就算加上前面也还是说不通呀?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大家想想。难道我们真的能够说得清我们自己的初恋是怎么回事吗?说得清到底爱初恋情人些什么吗?到底自己的初恋情人有什么值得自己付出那么多纯真美好的感情吗?也许我对我做过的不后悔,自己付出的感情对自己来讲是值得的,但就“他”或“她”而言“值得”承受吗?谁又能解释得清自己初恋时爱的理由呢?谁又说得清自己初恋后的失恋为什么会那么的痛苦,那么的刻骨铭心?难道他/她真的值得我那么爱和痛苦吗?是的,终于有一天我长大了,我懂得什么是爱了,我也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付出了多少爱了。不巧你又失恋了。这次你也许付出的比你初恋的时候要多几倍,并且你也很清楚地知道那是多少。可问题是,事后你有多痛苦呢?比你初恋更痛吗?你不是这次付出的更多吗?付出的真的跟获得的痛成正比吗?我想我的观点在这些问题中已经表明了。
再回头讲讲“我”吧。难道在最后我表现出来的仅仅是失恋的痛苦吗?至少,我不是这样想的。我想表达的是一种报复,还带一点仇恨。这是对于男性自尊的一种畸形的宣泄。在“我”发现“我”心中的女神,心中那接近完美的女性居然是一个“我”认为世界上最丑陋不耻龌龊的妓女时,一切梦想,一切希望,一切美好的幻念都被彻底无情残酷地摧毁了。换来的只是一种邪恶的报复,对自尊的一种扭曲的保护。“一个邪恶的声音在我头顶炸开,zhan有她!就像其他所有的人!”坦白讲,这一刹那是没有爱的更是没有痛的。只是一种动物野性的兽欲。因为,“我”毕竟是个男人。那一刻是没有多少思想斗争和所谓矛盾的。举个例子,就好像现实中的“英雄”危难挺身之时,他一定想不起毛主席,想不起党的教育,甚至想不起爹娘。只有一个念头,救人。就像“我”,上!当然你可以说,写应该从文艺角度刻画一下呀。可是如果这样的话,那就真成了一位朋友评语中讲的那样“我”成了“法官”而不是“法庭角落里的一个书记员,只记录事实,不参与讨论”了。但一切得到发泄之后,伴随而来的自然是一种对她谅解和同情。毕竟我心底里还是“爱”她的。这就很自然的“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去再见她。可是,老实讲,“我”也是不确定去见她到底是为什么的。只是一个念头,一定要找到她。越是找不到,她越是在逃避,“我”越是要找到她。寻找的过程中,其实当初为什么要找她的动机早已荡然无存了。反而,找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自己其实真的很爱她。于是,真正的痛苦来临了。只有真正失去的时候,才会懂得珍惜。到这里,作为作者的我不禁要怀疑是她故意要消失的吗?是她有意还是无意间让“我”去有机会真正了解自己的感情呢?我也在思索。
谈到这里,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我很在意一些细节的问题,尤其在文章中普遍的表现出来。当然“一目十行”的读者是什么也看不见的。有读者说“行文畅如流水,字间珠玑点点,描写人物,着墨不多,淡然几笔,便跃然纸上”“虽分支驳杂,但丝毫不乱”这点我着实很受用。也许我是个比较注意细节的人吧,举例而言,“老克”在知道徐中被抓后,除了不安踱步外,有一个动作“左手握着拳,右手在左手背上来回地挠着”,其实我认为这就是老克那一刻虚伪,口是心非的一个动作标志。我相信学心理学的朋友应该可以找到更合理和系统的解释。像这样的细节描述还有很多,我不一一列举,留待读者去发现吧。否则,就失去了读书的乐趣。在此只是略作提醒。还有一位读者说“埋下了不少伏笔,看得出作者已有相应的剧情构架,而不是随心所欲,写到哪里是哪里”。大家书中看到的这一切确实是作者早在未下笔,甚至未有书名之前就想好的了。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写手”这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否则,只能被评者们屡屡用“我手写我心”来扣帽子。这的确是写者的大忌,尤其是写者的死穴。我不希望我会这样。
说了这么多,我想也应该可以解答读者们的部分疑惑和解释我自己的部分创作初衷。作为“写者”,我希望尽我的所能通过文字让大家感受到我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一些东西。至于其中的是非,毫无评判价值。世间本无是非。只希望,我写的东西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娱乐,如果又能从中了解一些别人的生活,从中有一点点收益,那我就手舞足蹈了。
再次向各位关心支持的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玄一龙
2004年9月27日于英·诺丁汉姆草堂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