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关系造成了两个严重后果:第一、步兵与炮兵之间发现他们缺乏彼此间联络的工具──现在我们把这种状况称为友军火力伤害──德国炮兵射击德国步兵,法国炮兵射击法国步兵;第二、指挥官们现在对所谓的「炮兵决斗」失去了信心──既然反炮兵射击击中敌人炮兵阵地的机会跟买彩券差不多,唯一可以消灭敌人炮兵的的方法就是让己方步兵冲入敌人炮兵阵地。
在这种不幸的情况下,榴弹炮更证明了自己在反炮兵战术上的威力。由于榴弹炮的威力与准确性都比较高,此时的指挥官可以集中榴弹炮火力迅速地消灭某一地段战壕中的敌军,同时掩护己方步兵提枪快跑前进,占领这段战壕并且迅雷不及掩耳地冲到敌军后方屠杀手无寸铁的敌军炮手们。但这种战术等于是与时间赛跑,如果步兵们不能在短暂的空档内打开突破口并消灭敌人炮兵阵地,这些担任突击任务的步兵就会被地狱般的敌人榴散弹炮火消灭。
在这些战术条件限制下,大战的第一年成为争夺壕沟之战。当敌军攻占了第一线壕沟时,炮兵为了避免误伤我军都会停止射击──因此德法双方都会把绝大部分的兵力部署在第一线──第一线壕沟的陷落通常也意味着后方炮兵阵地被敌人蹂躏。而只要第一线壕沟可以守住,炮兵就可以轻易地消灭停留在无人地带中的敌军。
只要步兵们坚持这种战法,炮兵的工作就会很轻松。而对攻击方来说,只要炮兵可以不断地压制第一线壕沟中的敌军,步兵就有足够的时间冲锋进敌人的阵地。只要炮兵可以破坏更多的工事、可以让敌人步兵有更多的时间躲避炮击,我军的攻击就愈可能成功。既然战场上现实的状况是如此,在战争爆发时有最多重炮兵以及有最多榴弹炮的一方可以主宰战场,就一点也不令人惊奇了。
第四章炮兵征服、步兵占领
在各国陆军还来不及察觉或吸收1914年西线德军炮兵榴弹炮胜利的教训前,面对着壕沟战的残酷,各国更重要是重新思考如何在这样大规模战争中应用炮兵。在这革命性环境中,长期倾向于提出创新想法的个人或组织通常对环境能较快适应。而那些在法兰德斯平原与香槟区的山丘上幸存的生还者们,更拼命地找出可以让他们早日迈向胜利、避免死亡的方式。而不同国家的军人们适应壕沟战的方法,通常也反映出他们准备进行运动战的方法。
在法军这头最早推动炮兵战术改变的一个人是1914年时最初担任步兵团长后来出任师长的贝当将军(PhilippePetain)。长年主张在步兵攻击前应该先系统化地组织炮兵攻击,贝当相当不受到当时法军中主流的「红裤子学派」(RedTrouser)的欢迎。早在1900年,详细来自南非的报告让贝当养成了仔细研究敌军阵地的习惯,并且主张应该由特别的部队来对付在特别地形中的敌人。在1914年秋天贝当的主张让他赢得了一系列局部胜利,而在那兵马倥偬的年代,唯一能传来捷报的贝当很快地成了法兰西民族英雄。
到了1914年冬天来临时,贝当的理论已经成为法国陆军的官方观点。在一份于1914年11月28日由霞飞将军发表的备忘录中描述了如此的作战公式:攻击必须是有限目标的──这样的目标可以是一小段壕沟;攻击前应该实施搜索,即使是承受伤亡也无所谓;搜索应包括空中与地面的搜索,以便找出对攻击可能造成妨碍的德军侧防机关,同时派出攻击部队攻击这些侧防机关掩护主力攻击;攻击部队应打散成为小股由携带着梯子与爆破杆的工兵支持的步兵纵队,以便通过铁丝网;整个攻击必须由完整的时间表控制,俾利各个小单位相互协调。在攻击发起前炮兵应该射击德国人的第一线壕沟,当攻击发起后则转移到第一线后方形成弹幕以阻绝德军增援,同时对于所有可能影响攻击的德军侧防阵地都必须指派火炮予以压制。
德国人的解决之道与霞飞的系统化攻击法相去不远,但由于两国陆军间有着根本的文化差异,德军的攻击法在风格上与法军有明显的不同。不像法军运用大量的炮击来破坏铁丝网,德军迫击炮与大量技巧高超的工兵可以有效地排除横亘在面前的障碍;而德军长久以来的传统让更多的权力下放到团级以下的军士官手中,相较于法国人喜欢由高司单位律定详细的攻击时间表,德军则是在高层下定决心做出攻击训令后,由下级的各单位指挥官彼此讨论协调合作的方式,形成富有弹性的作战计划。
德军第一次从壕沟中出击的目标是1914年10月30日为了夺取Aisen河北岸靠近Vailly地区阵地精心策划的攻击。在这场攻击中传统指挥官骑在马上观察后下达攻击指令的方式被细心的侦搜作为所取代,在长达一个礼拜的试探中德军甚至使用了空中侦察。在这样细心的侦查下每一个参与战斗的德军炮兵单位都被指派了特别的目标,甚至整个炮兵组织都依据这次进攻目的做了调整。这次攻击中最大的创新是德军为了每个炮兵单位设计了特定的时间表,以确定某个特定的单位可以在某个特定时段中将所有的火力倾卸在特定的目标上。
但虽然在这场战斗中充满各式各样的创新,德国炮兵还是那个老家伙。这次攻击的主体是第一军团所属的第三步兵军,但在步兵军层级德军还是没有炮兵指挥部的编组,而是由第三步兵军所辖的两个步兵师中某个步兵师的炮兵旅旅长府协调所有的火力作业。因此所有为了这次攻击行动而配属到第三步兵军的炮兵单位──包括3个150榴炮连、1个210榴炮营、2个100加炮连──直接配属到重点方向步兵师炮兵旅中。而这位炮兵旅旅长所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组织手下的军官们。建立起一系列可以清楚地看见目标的前进观测所,以便为手中庞大的火炮建立清楚而有效的观测据点。
这些前进观测所与庞大复杂的有线电话线路,让德军炮兵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在壕沟战环境中有效地面对任何敌方行动。在这种超越当时条件的思想中主导条件是──时间。所有落在敌人第一线壕沟上的炮弹必须是「同时弹着」。当敌人尚未从炮击震撼中恢复时,步兵必须同时从壕沟的掩蔽中冲出捕捉还没有回神的敌人。
这样简单的想法被德军手中超过一半的火炮是速射炮(65%)这个现实给搞得复杂。受到Vailly当地地形限制──德军炮兵阵地位在第一线阵地后方2,000~3,000公尺处,位置也较法军阵地高──使得德军速射炮低伸的弹道不容易准确击中目标。即便在所有射击数据都准确无误的情况下,还是有相当数量的77速射炮与100加农炮的炮弹会落在邻近的德军阵地中。因此德国步兵们要求炮兵必须在射击前通知步兵单位,以便将人员从那些与法军特别接近的阵地中撤离出来。这样的做法虽然一时间增加了步兵人员的安全,却让步兵在炮击停止时要花更多的时间冲进法军的阵地。
解决的方法是去「训练」法军步兵在德军炮火转移或停止时的行为,让他们的反应变慢一点。实际上的做法是在两段连续炮击间的空档,突袭地发出密集的炮弹。当第一阶段炮击停止时,法军步兵的训练会让他们迅速从掩体中出来,冲到战斗位置准备射击。但是经过四次假警报之后,法国步兵的速度就会因为疲劳而放慢;而每次假警报间慢慢增加的伤亡数目,更会让法国人的士气慢慢磨损。
射击时间表的弹性令炮兵旅指挥官有能力依据突发状况重新安排射击。这是种把理想实现化的方法,并且在一次大战前的德军炮兵战术文件中常常被强调。炮兵旅指挥官虽然有权力把所有火力集中起来,但是依据1914年德军炮兵战术的核心观念,下辖的炮兵团、营、连指挥官都有独立的观测所,并可以随时依据战况发展射击最有力的目标。
德军在Vailly使用的射击方式包括了三种最基本的型态:「阻碍射击」(Feuerblock)──与协约国所谓的「固定弹幕」类似,就是沿着敌方壕沟轴线发射一片浓厚的弹幕,以逼迫防守者寻找掩蔽。第二种是「箱型弹幕」(Abriegelungsfeuer)──在敌方壕沟的后方布置弹幕,一面防止敌人增援、也阻止敌人从第一线阵地逃走。「集火射击」──射击传统性的目标,如:已知的敌人炮兵阵地、在开阔地移动的部队等等。
或许是德军体认到他们的观测所没有办法把整个战场看清楚,或许是他们对前进观测所与炮阵地间的有线电话通信质量没有信心,或许是德国人还保留着运动战时代的习惯,德军炮兵旅指挥官指派了一小群的速射炮,让他们伴随着步兵前进;但这些炮兵并非像大战后期的伴随炮兵一样,是直接配属给步兵的,而是遵循着之前所提过的老式战术,炮兵在炮兵决斗后应尽量推进,以就近支持步兵攻击。
这样的战法并非无懈可击的,新的攻击方式限制了德军步兵攻击时的自由。在Vailly之战前,德军步兵在发起攻击后只会在达到环境可行的最大限度后才会停止,德军指挥官养成教育中强调主官的攻击精神不可以因为达到某个地形上的目标就停止,而是要不断地寻觅战场上稍纵即逝的机会──寻找敌人暴露的侧翼、解救受困的友军、追击败退中的敌人。但在Vailly战场上,德军第三军要求下级指挥官不得越过河岸,当第5、第6步兵师达到水际的时候,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开始挖掘战壕。
这样严格的限制的主要原因是害怕法军的逆袭,当德军到达Aisne河南岸后不仅会造成后勤上的困难,德军炮兵也无法有效地支持位在南岸的步兵。这并不是说德军火炮的射程不足,而是在一水之隔的情况下,所有炮击的指挥管制都会非常困难。当德军位于Aisne河南岸的时候,大部分位在北岸山丘上的观测所都看不到南岸的步兵,而位在南岸的前进观测官也很难利用有线电话或传令与北岸的炮兵阵地联络。如果最初的作战计划中使用了两个军的兵力,德国人将有两倍的火炮与炮兵人力,在最初攻击成功后不仅可以部署一个前进炮兵阵地,更可以在足以俯瞰Aisne河南岸的地方重新组织前进观测所,来支持后续在南岸的攻击。
自从输掉马恩河会战场会战后,德国人终于再次在Vailly尝到胜利的果实。在炮击愈激烈的地段德国步兵赢得愈轻松,当德国步兵从尚未落定的硝烟中冲出时,法国人几乎难有任何抵抗能力。而在那些炮兵与步兵间配合得不那么好的地方,法军就有机会可以从震撼中恢复给德国人迎头痛击。
在Aisne河北岸胜利的两个半月后,为德军夺取胜利的第5步兵师在位于Soissons市西北方、Vailly西方的Vregny高原重施了故技。此处的地形较为复杂,部分德军部队必须要仰攻法军阵地,而在这些地段德军增加了火炮的密度来支持步兵。在总火炮数量不足以同时支持所有正面的情况下,德军将两个步兵旅的攻击分在连续两天执行,第一天1月12日中午6个步兵营在32个炮连──几乎是一个正规步兵师炮兵数量的三倍──支持下发起攻击,第二天另外7个步兵营在同样的火力支持下发动攻击。
如同在Vailly一样,德军依据攻击计划编组炮兵单位。重型火炮跟从其它步兵师借来的野炮连配属到第5步兵师的两个炮兵团中,各个炮连依照他们阵地位置及武器特性指派任务。在由第5步兵师管制的32个炮连中有一半是榴弹炮,而第5步兵师第18野战炮兵团指挥4个150榴弹炮连、4个105榴弹炮连及6个77速射炮连──在假设每个炮连中所有武器都可以正常运作的情况下,第18野战炮兵团正好有40门榴弹炮与40门加农炮,正好是一门高角度火炮对应一门低伸弹道火炮。
隔壁的第7预备步兵师(7thReserveDivision)炮兵也有着相似的安排,提供了一个加强炮兵营来支持第5步兵师的攻势。在这个加强营(第7预备步兵师炮1营)中装备了老式的150加农炮与其它新式火炮,同时加强了一个100公厘加炮连与一个150榴弹炮连。在Soissons西北方高地上占领阵地后,这个加强炮兵营的任务是压制Soissons位于南方与西南方的法军炮兵阵地、切断法军与后方的联络并阻止法军增援部队。
德军在1月12日的攻势进展相当顺利,在破晓(早上10点)后一个小时的炮击(10到11点)与接下来20分钟的肉搏战让德军牢牢地掌握了法军第一线阵地。接下来的战斗也是依循这样的模式──德军炮火先集中在法军壕沟上,接着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前进,当步兵接近法军阵地时炮兵移转目标,最后德军步兵在刺刀冲锋吶喊下冲入法国阵地。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这样的作法足以让法军举手投降、放弃抵抗。在某些未预期的情况中需要集中更多的炮火时,随步兵前进的德军前进观测人员也能够善用野战电话指挥炮火把握战机。在不到一小时内德军就占领了整个法军第一线阵地,同时捕获2,000名俘虏。
真正的胜利在于占领了关键的法军炮兵指挥所,丧失了这所位置优越的炮兵指挥所后,整个地区内的法军炮兵都无法发挥最高战斗效率,让德军在后续行动中可以有效地减低伤亡。虽然说少了来自法军炮兵的攻击后并没有真正让德国步兵的战斗惨烈程度下降,德军轻易地占领了法军的壕沟阵地,但当战火延烧到后方的森林地带时,法军坚强据点把德国步兵钉死了整个下午,直到入夜后德军才有效地克服这些据点。
在1914年底最新的法军野战工事指南中,要求第一线法军部队必须构筑三条抵抗线,但在Vregny高原上的法军阵地并不如在战争后续年代中那样的坚固,Vregny高原上的壕沟不但太浅也没有设置避弹所,因此当德军开始炮击后法军只能在身上蓝制服的保护下,趴在地面五个小时来等待德国人的炮弹停止。
法军的三条抵抗线都不意外地落入德军手中,德国人的炮击让法国步兵精神崩溃,当炮击停止时德国步兵清楚地看到大量法国人丢下手中武器从阵地中逃亡,而此时唯一能阻止德国人快速前进的只有滂沱大雨跟满地泥泞。到下午4点半部分德军已经前进到Vregny高原南缘,而高原南方的森林中不仅有错综复杂的交通壕,更有由速射炮支持的两个法军精锐步兵营──AlpineLightInfantry,chasseursalpins。
大雨妨碍了炮兵观测,德国步兵只能靠自己杀出血路。伤亡十分惨重,地52步兵团的某连失去了所有的军官,第8禁卫步兵团(8thLifeGuardsRegiment)第1营半数连长阵亡,而之前俘虏了两个法国炮兵连的Schultz步兵营则有5名军官、25名士官兵战死,另外105人负伤。这些伤亡并不是没有价值的,当夜幕低垂时德军清理了整块Vregny高原,俘虏5,650人、35门火炮与6挺机枪。
对德国人来说,在Vailly周遭高地的胜利为往后壕沟战战术的发展开启了新页,而对法军高层来说,失去Vregny高原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从战争刚爆发开始,霞飞将军就一直批评法军不消灭德军防卫火力,只知道凭着勇气密集冲锋的自杀行为。在一篇又一篇的备忘录中霞飞大声疾呼,要求法军要多注意战场上的细节,炮兵与步兵间要更多的协调合作,更要求步兵多多注意炮兵火力在战场上的力量。在1月2日霞飞将军的备忘录中才刚刚提到了与德军在Vregny高原所使用者非常类似的战术,而在1月15日霞飞将军在次针对这个议题发出了备忘录,他气愤地在备忘录中写到:「你们终于相信我了吧!」
法军在霞飞的刺激下发展的战术与德军所使用的在技术层面上有着相当大的不同。法军重炮的数目不但少于德军,法制重炮的发射速度也远远不及德制重炮,因此法军很难在炮击的强度上达到德军的水平。虽然法军的后勤系统可以像他们德国对手一样迅速运送大量的弹药到阵地,但受限于他们老旧的火炮,要把这些炮弹丢到敌人头上需要更多的时间。在射击速度缓慢的情况下,要达到与德军攻击时一样的压制、震撼及摧毁士气的效果,法军唯一的方法是拉长炮击时间。相较于德军的准备炮击很少超过十二小时,法军的炮击都需要好几天的时间。
法军几天甚至长达几周的准备炮击让所有的攻击行动都失去了「奇袭」效果。每当法国炮兵们日复一日努力地把炮弹送进德军阵地的时候,德国人早就准备好对法国步兵迎头痛击。在1915年的时候法国人有时可以占到便宜,这是因为两个因素:第一、当时德军习惯把大量的部队部署在第一线阵地中;第二、当时德军非常缺乏预备队。因此当法军发动有限度目标攻击,常常可以在德军阵地上打出一个小洞。
而当法军取得有限度的胜利时,缺乏现代化的炮兵武器通常会给法国人带来新的难题。有限目标攻势的结果通常是占领一个「突出部」──受到三面德军炮兵的集火射击。除非这个突出部的宽度大于德军火炮射程,不然处在突出部中的部队会蒙受非常大的损失。虽然法军的炮兵也很努力地想要拯救处在突出部中的友军,但面对着更现代化、数量更多、占领着更好阵地的德军炮兵,法国炮手的努力通常都只是徒劳。在伤亡日益增加的情形下,法军高层又得到了一个结论,就是「所有的攻势都必须是广正面攻击」。
;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