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还拧着我的胳膊从我手里抢!”李让也控诉道。
“还……”更多的人加入了声讨鸳鸯的大军,一时热闹非凡。
“别光争吵了,我们还是赶紧去吧!去晚了可就没有了。”孙炯打圆场。
“那咱们就快走吧!到城南还有一段路呢!”鸳鸯也着了忙。
“殿下难得来一次,吃了饭再走吧!”成夫人连忙挽留。
“这次就不拜领午饭了,他们几个都急着去正阳门外赶年集。下次来再来叨扰品尝夫人的手艺吧!下次一定。”朱见济等人起身告辞。
成敬一家三口送出大门,朱见济一行上了马车,挥手告别。
孙炯赶着前面的马车,后面李谦赶车跟着,一路蜿蜒向南。绕到正阳门外。出了正阳门不多远便是上次到过的集市了。因为临近春节,明显比上次来时热闹了很多,行人摩肩接踵,马车到集市头上就进不去了。
“小爷,马车进不了集市,要不咱们绕道走?”孙炯请示道。
还没等朱见济答话,鸳鸯把话接了过去:“绕道?绕去哪里?我们就是到这个集市上来买臭豆腐的嘛!”
“那怎么办?”孙炯又问。
“凉拌!下车走进去不就得了吗?”鸳鸯替朱见济拍了板。朱见济看也只能如此。
“都去了,马车怎么办?”朱见济问。
“你们去吧!我留下看马车。”孙炯自告奋勇的留下了。
一行十人下了马车,步行朝集市里走,鸳鸯四个宫女围在朱见济周围,再外围李谦等人又围成一圈,唯恐有什么闪失。只是这么包围着,朱见济身子矮小,完全看不见周围的景向了。耳听得各种吆喝声十分热闹,却被这些人完全挡住,实在着急。
“你们好歹留一条缝让我看看也好啊!我这还叫逛街?只看见你们的腿了!”朱见济埋怨道。
“您想看景还不简单,来,骑到我肩膀上来!”永济蹲下身子,拍了拍肩膀。
朱见济爬上永济的肩膀,两手抓住永济的耳朵。另外几个人以永济为中心围成圈。这回果然好,永济本来就高,朱见济坐在他的肩膀上,坐得高看得远,心情立马就舒畅了。要不牛顿能发现三大定律哪,他站在伽利略的肩膀上,站得高看得远,看得远心里就高兴,这一高兴,智商就占领高地了,就发现万有引力了。(差不多可能是这么回事吧!俺读书少,初中物理也没学好,有知道的可一定要告诉俺。)
因为是这附近最后一个年集,各家各户这一次就得把过年的东西直到过了年初五六的东西都要置办齐了,所以卖的主要都是过年的东西:春联、年画、大红的灯笼红红火火,干果花生瓜子、各种吃的喝的,鸡鸭鲜鱼,还有卖布的做衣服的,琳琅满目。最热闹的是卖烟花爆竹的,别的买卖都是吆喝,只有卖炮仗的不用吆喝。卖炮仗的看周围主顾少,就拿一挂鞭炮出来,用长杆挑着,斜着举到河面正上方,噼里啪啦一阵响,主顾就围上来了。
卖炮仗的和其他摆摊的不挨着,都要在临河的地界,河边有水,放鞭炮都是朝着河面放,这本来是为了安全考虑,你总不能朝着人堆里放鞭炮不是?可是朝河面放鞭炮却另有一桩好处:河沿能聚声音,在河水和河岸的多次反射后,再传到顾客耳朵里,鞭炮声格外显得响亮。几家卖鞭炮的都在这一个河沿上,相互离得不远,所以彼此争抢主顾,仿佛不花钱似得把鞭炮放得都不带间歇的。鞭炮比三样:响、匀、不哑火。好的鞭炮个顶个嘎嘣脆响、而且声音间隔是一般长,纸花在半空炸粉碎,带劲。这么一挂放罢,好多人挤着买,不买的也鼓掌喝彩。
其时已经接近正午,各色的点心也都支起锅来,香味扑鼻。小笼包、黄米糕、馄饨、糖炒栗子、桃酥、麻花、鱼丸子、烤地瓜,都氤氲着香气散发出来,勾得一群人都咽口水。几人却都不忙着买,留着肚子先找那炸臭豆腐的。
空气里的香味很杂,但有一缕气味却是如此的卓尔不群,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众人闻到这气味都是精神一振,循着味儿就去了,炸臭豆腐的还在那地场,周围一片都没别的摊子,没和它搀和的,倒也是,除了爱这口的“逐臭之夫”,其他人都是掩着鼻子打这儿过,谁和它沾堆啊!
摊子前人不多,也就三五人在排队。离老远呢,李让就喊:“老板,还有吗?包圆了!”那老板抬头一乐:“还有一百多锅呢!您等着啊,待我给这几位炸好就轮到您下锅。”老板激动得话都不会说了。
ps:谢谢风言颠语和书友4323476对本书的大力支持,这又是打赏又是推荐的,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谢谢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常来啊!
明朝小正太3: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