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明朝小正太> 第三十四章 要上学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四章 要上学了(1 / 1)

 神速记住【燃文书库】,给书友提供一个舒适靠谱的无弹窗网。(说.b。新)明朝小正太34:更新时间:24--3:34:4。第二天,正吃着早饭,成敬急匆匆地进来,跪下道:“恭喜小爷!皇上早朝时在金殿上宣布了为您选的师傅人选,以首辅陈循为首、其余四人也都是阁老:高榖、萧鎡、江渊和商輅。其中两位状元宰相,其他侍讲学士也都是重臣,人员配备之豪华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小。b.新

朱见济听得有点懵:不就古文一门功课吗?又没有数学、物理、化学之类,一个老师还不够吗?用得着五个老师吗?这么想着就对成敬提出了自己的疑问。79269

“因为这几位都是阁臣,事务繁冗,不可能每天来给您上课,一个人没法上,所以他们是五个人轮流来上课的,不至于耽误您的学业。”

“怎么没有于谦于大人啊?”朱见济忍不住又问道,这五个人当中除了知道商輅是连中三元的状元以外,其他人连名字都没听说过,品行如何根本不了解,这个时代他唯一一个知道是好人的也就保卫北京的大英雄于谦了。

“哦,于大人掌管兵部,事务繁多,因此不担任您的师傅。”成敬解释道,“明天就要举行拜师礼了,您今天准备一下,大约一上来还是要考校一下您的学问的。”

朱见济有点慌张:“要准备什么啊?”

“其实也就是看一下您认识了多少字之类的,便于将来根据您所学授课,应该不难。倒是您今天也应该准备点拜师的礼物送到几位大人的府上。”

“这我也不懂啊!您看着准备点什么好呢?”

“礼物不在贵重,只是一点心意。孔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所以每人必须要送一些干牛肉,其他的可以是文房的物品,也可以是别的。皇上已经送了一份去了,您送的是表示您的敬师之意。”

朱见济赶紧让兴旺准备。礼物备好了,除了干牛肉以外,每人另送五两一个的黄金两锭,裘皮一领,东珠四颗。着小太监送了去。

消息像一阵风,很快传遍了宫里和京城。不多时,各宫都送来东西祝贺,连勋臣贵戚、朝中大臣也都打发人送了东西来道贺,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朱见济手忙脚乱,幸好有成敬和兴旺给送礼的小太监和各府的管事打赏,不论哪里来的送礼的,一律给下人打赏十两银子。不一会,兴旺来报告:银子快见底了。成敬便着人到内官监先挪借五千两来。

忙到过午,送礼的人才渐渐少,两厢房里都堆满了礼物。朱见济心疼赏出去的那些银子,便随手拆开一些礼盒。勋臣武将还有送金珠衣饰的,文臣送的几乎全是文房四宝。朱见济那个汗啊!近千块砚台,端砚、歙砚、澄泥砚,还有带鸲鹆眼的,甚至还有用秦砖磨成的。玉雕的笔架,银镶的笔洗,李墨宋纸狼毫笔,还有各种古代的当代的名家字画,反正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都在这里了。

成敬把分赏送礼人的事全让兴旺办了,也跟着朱见济看,边看边不时发出赞叹声:“这是谁这么阔气,宋纸一送就是一令啊!”“这竟然是吴道子的真迹!还真是‘吴带当风’啊!”“这是苏轼用过的砚台,上面还有款识呢!”……

朱见济几乎要鄙视他了,好歹管着内官监,什么好东西没见过,用得着这么大呼小叫的吗?你看我,多淡定。

当然朱见济的淡定不是因为见多识广,而是他根本看不出这些东西和街上卖的大路货有什么区别,写字丑的在宋纸上就能笔走龙蛇银钩铁画写得一手好字了?用廷珪墨写出字来不是黑的?不过是些文房用具,说不定都不值打赏的钱。十两银子买纸能买一车,今天这是散出去多少个十两啊!

看着这些东西朱见济真发愁:往后几十年不用买纸、笔、墨了,还有这么一堆砚台,这东西又没有磨穿的,一辈子有个三五块还不够吗!光打赏就让自己变成“负翁”了,结果就换来这么一堆不顶吃喝的东西。以前虽然没什么钱,但也没什么花钱的地方,所以对钱还是看得比较淡的。自从把田庄的收入全都拿去辽东开荒,朱见济觉得几万两银子一下就花出去了,而且将来还要不断向里面投钱,对钱的感觉反而不淡定了,对钱的渴望变得十分强烈了。

“要不拿一些出去换钱?”朱见济看着这些东西,心里转着念头,“拿去哪里换钱呢?当铺?想象一下自己捧着一个苏轼用过的砚台站在当铺高高的柜台前,翘着脚递里面去,朝奉接过去翻过来掉过去地看,然后听他吆喝:‘破烂流丢石头一块,当银子十两!……’”这情景再配上背景音乐《二泉映月》……

想想就打哆嗦,好歹是帝国的接班人,实在丢不起那脸啊!要不再开一家古董店专门卖这些东西?开店也要本钱啊!

正在那里瞎琢磨呢,忽听得外面传来一声:“皇上驾到!”朱见济忙和成敬从厢房里出来,跪地上迎驾:“儿臣(臣)参见父皇(皇上)!”

“都快起来。”景泰帝神采飞扬,看起来兴致颇高,伸手拉起朱见济,便执着朱见济的小手,一道进了端敬殿。景泰帝在炕上坐了,对成敬说:“你也是皇儿的师傅,也坐下吧!”

成敬谢了座,便在一张椅子上坐下。朱见济见没让自己坐,便垂手立在炕边。

“朕给你选了师傅,他们于学问都是颇有造诣。从政以后,犹勤学不辍,他们讲的四书,都是内可修养身心、外可治国平天下的经典,而且他们都不是读死书的人,于圣人典籍都是在从政中获得了新的体悟。以后你就跟着这几位阁臣好好学。读书识礼,你不止要学他们传授的知识,也要多跟着他们学做人的道理。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尊师,荀子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师是国家的礼法,不要因为你是太子而对他们失礼。这些人不止是你的师傅,还是国家的重臣,你不敬他们便是不敬朕。朕已经命他们不必向你行廷参礼,你若犯了错处也可以责罚,你不要因此对他们有什么怨怼。

“幼年读书,如日出之光,你跟着成敬学习识字以来,他每每在朕面前夸你聪明机敏,朕心甚慰。这几位的眼光都是很敏锐的,你是真聪明还是只有小聪明,他们一眼就看得穿。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工夫,不要仗着些小聪明就惰懒。

“这些大臣,有些是支持朕的,有些还念念不忘皇兄正统皇帝;有些还是反对立你为太子的,现在我用你的师傅这个身份硬把他们的将来和你绑在一块,希望你能让他们看到你的不凡之处,从而能死心塌地。有些事,你年纪小,还不懂,只盼你以后也要好生学,莫负了朕这一片苦心。”

如此絮絮叨叨的说了很多,全不见了平日高高在上的天子模样,此时便如一位普通的父亲在叮嘱他即将上小学的儿子。景泰帝说一句,朱见济便答应一声“是”。这样嘱咐了一会子,景泰帝嘱咐成敬陪太子好好预备明天的考校,便摆驾回去了。

ps:关于“束脩”:

本文遵从的是唐代孔颖达的说法:“束脩,十梃脯也,……可为礼也”,十根肉条,绑好了,送给老师当礼物。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在谈到孔子时,刻意比较了他与希腊大哲苏格拉底这两位老师的风范。结论之一是:苏格拉底有教无类,并且不收学费;孔子也是有教无类,但是他曾公开声明:“只要交了学费,我是没有不教的。”这是把束脩直接理解成学费的。

南怀瑾先生的说法是:“从汉朝开始,对‘束修’的解释都是学费,好像孔子也在开补习班。但古人把这一节解释为:‘孔子说,凡是付了束修的,我没有不教。’这种说法,我始终怀疑,如果说束修是腊肉,孔子三千弟子,哪里吃得了这许多腊肉,放也没有这样大的地方来放,还有孔子的学生中如颜回,连一个好一点的便当都没有,哪里来的腊肉送给老师?而孔子不但教他,并且以他为最得意的学生。我认为孔子这句话的思想是说,凡是那些能反省自己,检束自己而又肯上进向学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我一定要教他。所谓自行束修,就是自行检点约束的意思。”按南先生的说法,孔子的形象还算高大一些了。

台湾学者傅佩荣赞成年龄说,这句话应按照“自……以上”句法来读,行束脩是指可以行束脩之礼的人,也就是十五岁以上的人。这种说法的源流来自郑玄。东汉郑玄《论语注》:“束修,谓年十五以上也。”(以下是傅佩荣讲演中的原文:孔子当老师有什么不一样?他讲的话常常被误解,比如“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不是自己带肉干来找我的,而是5岁以上我没有不教的。

最早注释论语的西汉孔安国在《论语注》有云:“束修,束带修节。”束带就是生活能自理了,自己穿衣服,至于修节呢,萧梁皇侃《论语义疏》是这样理解的:“孔注虽不云修是脯,而意亦不得离脯也。”礼物不见得就是学费,你去拜见老师,空着手,这不符合“礼”,束脩是一种馈遗,是见面礼而不是学费,象征意义大于礼物本身的价值。

明朝小正太34: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