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都市言情>远山异闻> 佛学知识之八 六波罗蜜 转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佛学知识之八 六波罗蜜 转贴(2 / 2)

忍。修学菩萨道者,应该观察这世间的苦、乐等等,都是我们的烦恼在作祟,看

透烦恼的作用后,我们就不会怨天尤人;看到一切都是五蕴、业行为的一连串发

生罢了,里面是苦、空、无常、、无我,既然无我,就无需忍,这才能真正到达

彼岸。了解真理者,一定能了解此忍辱。如果有人还是认为人家污辱他,而后才

生起要忍辱的心,那他就已经有不能忍的时候了。

如果有人不能忍别人给予他的苦,就得学习怎么忍受。如有一只狗吠你,你

听不动它的意思,就不用忍,因为你知道它愚痴,看到人就吠,你看透这个事

实,接受后就不用忍,这才是忍辱波罗蜜。有人骂你,你看到众生愚痴,闹起烦

恼,他的烦恼叫他骂你,他和狗吠一样,你看透此事实后,就知道原来是没有什

么可忍的,此忍辱波罗蜜才能使我们度到生死之彼岸。

㈣、精进:

勤劳不懒惰就是精进。以世间法说做事很卖力,就是精进;佛法中的精进是

努力的去行善,去做好事。菩萨要以精进的精神修行六度波罗蜜。

、披甲精进:

于所修的善行不退。行善时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波折,一定要完成它,永不

退心。如一个兵士上战场时穿上铠甲,不容易被刀枪所伤害,他就勇敢地冲上前

杀敌;披甲精进也是这样,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心,一定要完成一件事情。有此坚

定的信心,我们才能完成所制定的目标,实现我们的誓愿。而菩萨广大慈悲,立

深誓愿都是很难完成与实现的,那就得加倍努力去完成它,称为披甲精进。

②、摄善法精进:

菩萨行者对一切善法都要努力的去修学,称为摄善法精进。

③、饶益有情精进:

它与饶益有情戒相似,但是有点儿不同。饶益有情戒是指凡是对众生有益之

事,都应该去做;而对众生有害的事,就不应为之;饶益有情精进是指菩萨做种

种利益众生的行为,就好像父母亲一心一意的希望子女完成学业、成家立业,这

样努力的去栽培他们。饶益有情精进是努力给予众生种种利乐,做种种利益他们

的事业,精进不懈怠。

精进通六度,例如布施,菩萨要精进的布施,甚至连自己的生命、财物、妻

子、子女等一切都布施个精光,这才是精进布施。持戒也是一样,一切微细地戒

律,菩萨都不犯,称为持戒精进。所以在六度中都有精进度在作用,才可完成精

进波罗蜜,故精进是十分重要的。菩萨行者更应该在禅定与智慧两度上加倍用

功。

㈤、禅定:

菩萨要利益众生,度化众生,而自己却心乱如麻,没有定力,就没有智慧。

没有定力的人比较容易生起烦恼,如何利益众生呢?故菩萨行者一定要修禅定。

如有人以求各种神通之心而修禅定,此既是以凡夫心来修禅定,不可称为禅定波

罗蜜;又如有人为解脱而修禅定,引发种种神通,生起种种智慧,以神通、智慧

等等得到解脱,此可称为到彼岸;但是菩萨除了使自己能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

外,他还要通过修学禅定获得种种智慧、神通力来度化众生,以引导他们也走上

解脱之道,这才称为禅定波罗蜜。

禅定可分为三种:

、安住静虑:

禅定古印度文称为禅那,意思既是静静的思维修行,也既是静虑。安住静虑

既是安住禅定。我们有昏沉与掉举的烦恼业习,使我们的心不能敏锐的观察此世

间,不容易发觉吾人心念的起落,所以要通过修禅定使他轻安,时时刻刻保持

它,不生起昏沉、掉举的烦恼,这样我们才能敏锐的观察世间,不容易被迷惑。

②、引发静虑:

既是引发禅定,菩萨要给予众生利益,没有神通力,他所给予的利益是不大

的;菩萨必定要认真修四禅八定,在深的禅定中可以引发种种神通,以种种的善

巧方便度化、利益众生,故菩萨要修引发静虑。

③、办事静虑:

行、住、坐、卧都在定中,称为办事静虑。此种静虑也称为那伽定,既是菩

萨在一切时都在定中,有此定力的菩萨则可进入世间做各种利益众生的事业。

这三种静虑,使我们远离昏沉的烦恼,能更敏锐的观察世间,而生起智慧,

所以禅定能生起智慧,智慧能使我们解脱,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如有人修禅定

只是为了求各种神通,则不能称为禅定波罗蜜。

㈥、智慧:

智慧可分为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

、世间智慧:古印度称为五明,既是世俗慧。

⒈声明:世间的种种语言。

⒉因明:世间的哲理、辩论的法则以及逻辑推理的论断方式,称为因明。

⒊医方明:医学知识,医治众生种种疾病的学问、方法,称为医方明。

⒋工巧明:世间的种种科技、技术,称为工巧明。

⒌内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法为内明,己是佛陀及其弟子所说的一切佛法。

佛法称为内学,其他的知识称为外学。这五种学问称为世俗的智慧,我们以

世间分析、聪明智慧,就可学习他。

②、圣义谛慧:

通达人、法二种无我真实的智慧。既是要以此智慧觉悟这个世间“人无

我”、“法无我”。所谓的“人无我”既是无作者、受者之众生;“法无我”既

是一切法空无自性。修行者觉悟到人、法二无我之智慧,称为圣义谛慧。此智慧

是世间最究竟、最优胜的道理,它既是佛陀所说的无我、无常、苦、空,也就是

一切万法无自性空。觉悟此智慧者就是能够解脱,故唯有佛陀与阿罗汉等解脱者

能觉悟的智慧,并不是世俗人所能完成的。

③、饶益有情慧:

此智慧只是佛与大菩萨才能完成,既是说佛、大菩萨能有种种智慧判断,知

道如何给众生利益;众生有何烦恼,要以何法来度化,使他们解脱生死等等,称

为饶益有情之妙慧。佛陀有无上的智慧,他教导贪心重的众生,修布施来对治

它;*心重的众生,修不净观来对治它,此既是饶益有情慧。

饶益有情慧既是一切智慧,这些智慧是我们真正修行之所在,被称为“眼

睛”。就好像一个人走路要到达目的地,就要有眼睛;如果菩萨没有智慧,在修

行过程中,就会做出一些不得要领的盲修瞎练,所以佛法中说“五度如盲,智慧

如眼。”既是此意。

释迦牟尼佛称为觉者,就是智慧的觉悟。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就是要学习佛

陀智慧的觉悟,并非要学习佛陀走路、善心或功德;而其他的各种修道法都是学

习怎样去完成智慧的觉悟。觉悟是修行者的最终目标,学佛者如不知道佛陀是一

个觉者,只认为他是一位品德高尚,了不得的大人物,那就容易误解学佛的目

的。佛是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所以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就是智

慧。而菩萨所修行的六度,最终是要完成智慧波罗蜜。如果一个菩萨行者能完成

智慧波罗蜜,那肯定前五度也完成,还必须完成智慧波罗蜜。

菩萨以修学一切佛法,观察世间,通达人、法二无我,然后要学习种种利益

众生的方法。如果菩萨觉悟,证得果位后,而不会利益众生的方法,就得努力修

学,如一些中国禅宗开悟之后的祖师一样,要跟随另一位祖师学习接引渡化众生

的方法。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化度他们的法则也不一样。如果教导他们的方法

不合根机,则不能另众生觉悟。

佛陀时代的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他教导两个弟子修行,一个弟子修不净

观;另一个修数息观。他们修学了一段时候、都没有成就,舍利弗尊者就去请教

佛陀。佛陀说:“你的两个弟子,一个在家时是打铁的,应修数息观,而不是不

净观;另一个在家时是替人收尸的,应修不净观,而不是数息观。你不懂得利用

适合众生根机的修行方法教导他们,所以没有成就。舍利弗的两个弟子听从佛陀

的教导去修行,很快就证果了。由此可见,舍利弗尊者自己能够修行觉悟,却不

懂得如何应机缘教导令人觉悟,所以我们修学菩萨道者要令众生觉悟,就得学习

饶益有情慧,既是学习给众生利益的种种智慧观察力。

;

返回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