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明末皇帝分身> 第一五三章 迁都之议 三 求订阅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五三章 迁都之议 三 求订阅(1 / 2)



崇祯九年十月下旬,天气转寒。欢迎来到

五更过后,天色蒙蒙亮。众位大臣多已来到皇极殿中上朝。此时,皇极殿中,已经挂着灯笼、燃着一些香炉,虽然带来一些温度,但是一些出身南方的大臣,还是冷的直跺脚。

太监喊道:“皇上驾到!”

众位朝臣恭迎皇帝,早朝便正式开始不久。户部禀告,山东布政司申请免除五年以内未缴纳的赋税。

考虑到山东这些年,屡次遭到兵乱天灾,各地元气大伤。五年之前积欠的赋税,恐怕也是交不上来。

崇祯道:“准了!”

“皇上,臣有奏!”

一眼扫去,又是罢温体仁的奏折,崇祯道:“唔,知道了,待朕看过再说。”

崇祯将奏折让王承恩收好。实际上,崇祯打定主意,近期关于罢温体仁的奏折,一概采用“留中不发”。所谓留中不发,便是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答。

在汉朝的《史记》中,已经有“留中不发”的记载。明朝最擅长“留中不发”的皇帝是万历爷。万历大帝是明朝涵养最好的一位皇帝,大臣与他商议问题,他哪怕是持反对意见,也会一本正经的听完。同样,万历对于一些不好公开表明立场的奏折,皆是锁在柜子中,奏折发霉后,也不会答复。

“留中不发”也是一种非常没有节操的做法。设身处地为大臣想想,他们写给皇帝的奏折。往往是左思右想,改了又改,确认毫无疏漏之后才会上书。递出了奏折后,大臣自然会期待皇帝的反应。

但是,“留中不发”这种做法,让大臣绞尽脑汁构思的奏折文章,如同石落大海一般。毫无动静,也太不尊重臣子的劳动成果了。

当然,皇帝将奏折“留中不发”。也等于将自己的立场隐藏起来,与群臣博弈中,心理气势上会占据上风。

除此之外。对于每天雪花片一般递来的奏折,批量采取留中不发。也是节省精力,提高工作效率的手段。

比如,此时弹劾温体仁的奏折,已经占据了每天奏折数量的三分之一。崇祯一概“留中不发”,便是省下三分之一的批阅时间。

处理了一堆奏折后。

崇祯与王承恩、温体仁等人使眼色,忽然道:“诸位爱卿,这些天朕反复做了同样一个梦,不知何解!众卿家,饱读诗书。想必也精通解梦吧?”

众位大臣纷纷好奇道:“吾皇请讲!”

“朕梦中见到一个神人,他见到朕后一言不发,仅是写了一个‘有’字在朕手掌心,朕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崇祯故弄玄虚道。

众臣纷纷道贺道:“恭喜圣上,从有字的含义上看。这是大吉大利!”、“这个年年有余的朕兆!”、“这是大明中兴的朕兆!”

半晌后,王承恩忽然大哭,众臣愕然。

崇祯道:“王大伴为何而哭?”

王承恩道:“皇上赦奴婢不死,始敢言!”

崇祯道:“朕赦你无罪,直言无隐!”

王承恩抹着眼泪道:“以奴婢推测,神人显告我皇。大明会损失半壁江山!”

众臣纷纷责骂道:“阉人放肆!”、“皇上,诛杀这阉人!”

崇祯摆手,沉声问道:“王大伴为何会如此解梦?”

王承恩回道:“盖‘有’字,上半截是大字,少一捺;下半截是明字,少一日。合而观之,大不成大,明不成明,殆大明缺陷之意。神人示以贼寇可虞之几矣。愿皇上熟思之。”

崇祯不采纳其意,转而道:“众位爱卿,有谁来解梦?”

温体仁道:“此梦半凶半吉!”

崇祯笑道:“凶在何处,吉在何处?”

温体仁道:“前段时日,臣在街上遇到一游方道士,该道士道骨仙风,不类凡俗,径自绕着宫外观测半晌曰,北方龙庭,龙气散矣。说完之后,道士快逾奔马一般,踏步而走。”

“臣大惊,令人骑马追上,赠与10金,求详解。道士曰,大明三都,中都凤阳,乃明太祖兴盛根基,凤阳龙气根基淡薄,只够太祖起家之用,不足以供一朝所消耗。至崇祯八年,凤阳皇陵被掘,此地龙气更已耗尽。”

“后太祖以金陵为都,我华夏龙气,古时集中在北方,但是随着朝代更迭,越来越向南迁移。原本金陵龙脉不逊色北方,但是开国时受太祖大诛功臣影响,建文帝登基时,南方龙气已经受损,压不过北方龙庭之气,才会有靖难之役。”

“永乐帝定都燕京后,大明两百多年,皆是消耗燕京龙气。阿济格掘天寿山皇陵,燕京龙脉之气进一步涣散。”

“唯今,大明三都城,只有金陵两百多年龙气未耗,反倒是不断生聚。那道士曰:南迁金陵,大明或有生机。根据此节,臣认为这是‘有’字中的吉兆含义。”

崇祯问道:“那另一半凶兆呢?”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