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民生。利经济。两者并行。而且都大有利处。若是一人只得一种。都足以向外炫耀了。现在沈欢在一年里不动声色就发展得有模有样了。不得不说。穿越就是金手指。当然。若仅是这些手段。对于沈欢来说。也没有可夸耀之处了。除此之外。他还鼓捣出一个海军计划。为此偷天地画了一副环球地图——除了周季这个大胖子有幸一观外。就连皇帝也只是看了一半而已
全图的功用从周季身上就可以看出来了。沈欢的大饼画得周季连半夜做梦都要流口水!为此不惜到出奔波都要拉起他地大海船队。他立志要让自己的船到达海上的每个地区。做海上的“王”!现在沈欢也得到消息了。周季这家伙在京城过完中秋。就会举家搬到海州来。想必此时已经在来的路上。
他们的大计划也即将展开:去往高丽与辽国的海船。算算日子。估计会在九月初回到海州。届时。稍作整顿。就会与已经在海州待命的二十艘海船一道开往南洋!百万贯成本的计划就要实施。没有周季回来坐镇指挥还真难以成事。
周胖子。又要辛苦你了!沈欢不无消遣之意地想着。
海上另一计划当然是海军的建立。对于沈欢这个后来人来说。这才是重中之重。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有了霸权!拘囿于与辽国西夏这一亩三分地。与之纷争不止。耗尽了民力与财力。也太过悲哀了!还不如先建起海上霸权。以海贸之利反攻两个路地。那五十万贯已经在郭逵手上。再过些日子。算上之前地水军海船。也许能达到五十艘的规模。足以装载一万多地兵力——当然。前提是要熟悉水性与海上作战的规律。还要确保海船的安全。否则一切都是镜花水月!为了锻炼海军。早些日子郭逵又商定了下半年出南洋的计划。
跟着周季的海船一起到南洋。这是郭逵为了让海军尽早熟悉海上规律的一大计划。为此他忍痛拨出十艘海船。一千多的兵员。尾随商业海船一起出海。说实在地。他是存了占便宜的心思。他的海军在海上的操作能力。比那些多年在海上讨生活的水手来说要差了许多;跟着出去。不无让人家照看的意思。随着去学习。来回一趟比在海湾练上一年还要有利吧。接着下一次又是另一批跟着出去。几个来回。也许三五年的时间就能产生大规模作战的能力了!
当然。军人是军人。不能做商贾之事。为了保证商船的利益。沈欢明着告诉郭逵。海军跟着出海可以。但是不能随船携带自身地货物到南洋贩卖。否则会损了海商的利益。他日会两败俱伤。军人的职责是保护本国百姓。他日海军有战斗能力了。可以自力更生。那就是由商人出钱雇佣一同出海保护商船。
一得安全。一得利。都于往后的发展。互惠互利。这才是沈欢给他们制定地终极目标!不过若说海军计划让沈欢颇是自得的话。那么报纸与大学就能让他洋洋得意了。
欧阳发这个年轻的才子。很不幸上了沈欢的贼船。走在了一条很有前途的道路之上——办报纸!
《海州日报》地刊行。让天下不少人都知道了海州这个地方。也知道了沈欢与欧阳发的大名。可以说。沈欢在海州地作为。大多是通过这个日报让天下之人了解的。而沈欢也有意让《海州日报》发一些他需要向世人宣布的消息。
随着日报规模的扩大。海州模式已经在不少州县有了影响力。像从海州出去的扬州知州姜谦。就照办了海州的发展模式。这个海州与扬州的水泥大道。就有他在其中推力地结果!报上刊登的沈欢的言行。也影响了少人的思想。特别是矛盾与唯物两论的发表与讨论。让不少人见识到了无神的作用。一些人已经开始去实践了。
这些都可以看出报纸的舆论作用!报纸是舆论。是咽喉。也是民声。沈欢需要报纸来做一些功效。最处的打算当然是以此来限制王安石变法举措在地方的影响——确切地说是为了防止王安石变法条令对地方的坏地影响。你如实报道。也不加什么议论。只看事实。有利就继续。害处你总不能遮掩了吧。
朝廷有御史。可是按照历史那样地话。大多正直的御史都会让王安石下边之人排挤出朝。换上来一帮小人。这样会让朝廷成为一言堂。古今中外地历史都表明了。一言堂的政治对于民生最后都不会有好处。就算那个发言之人再贤明也是这样!
为了防止历史重演。沈欢需要一种东西来限制这种情况往坏的方向发展。于是报纸应运而生了。报纸就是民间的御史。朝廷不许说。报纸可以如实刊登。只要上面人看了。就会注意。就会讨论。这样的话沈欢也就满意了。为了给大家办报纸一个正当的理由。他还经过几年的精心策划。从杂志开始。就打下了让官家同意出版条例的发行。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说了会如何。这里都有规定。强如王安石都难以制止。就是官家发怒。也要考虑这律令是他说出的结果。
等官家百年之后。他成为先帝。或者几代先帝。后面的皇帝更没有反对的胆量了。而沈欢也深信。通过众多报纸的监督。朝政或者天下一定会朝着某个正确的方向发展。不会再重演后世的历史了。为此他甘愿放弃对印刷机器的垄断。公布天下。让更多的人加取得了印刷利器的人。回到各路各州。除了印刷书籍外。不少人也搞起了杂志与报纸来。虽然还很幼稚。规模也小。不过沈欢的桌面上也摆着越来越多各种形式的报纸了。
这是可喜之事!在沈欢看来。这是他对这个时代的隐性投资。成功也许在他有生之年都看不到!与报纸一样的投资就是在建的大学了。据说第一期的建筑基本上完工。可以允许上千的学生入住与学习了。
欧阳发早在半个月前就开始了大学招生的广告。在《海州日报》一连半个月的宣传轰炸。每期都要介绍这个大学地宗旨。还有招生简章。随着时间的延续。估计远在岭南之地的有心人都能知道这一消息了——如果报纸能到达那里和他们有人也看报纸的话。
欧阳修是校长!这是一个很大的诱惑。欧阳修的名头在这个时代的文坛。无人可及!他的号召力非同一般。据说报纸消息没传出去几天。就近的各种学子就涌到了海州来做打听。询问这个大学地各种消息。
欧阳父子已经做好打算。大学就选在九月十五这一天开学!欧阳修请的一些学者已经有不少在海州住了下来。只等开学了。另外那些新式的科目。欧阳发经过沈欢的教育。;而周季则可教些数学。当然。如果只有他们两个人。就算加上沈欢。也玩不转这偌大一个大学!
这些日子。沈欢招来一些识字的工匠。教他们各种新式的科目知识。让他们学会。再去传授。比如那个生物化学。沈欢还高价请来名医。与之一道钻研。打算在大学开一个新式的医学。这门医学。以血液循环为基础。以实验为手段。进行钻研。
总之。这一切都代表了沈欢的期望。是他思想地精髓!如果一直办下去。他深信从其中出来的人才。将会不同于这个时代!这一点不同。就是他地希望所在了。现在一点不同。接着再一点不同。后来又一点不同。点点相加。就是大大的不同!
这个不同。也许甚至能改变一个时代一段历史!
这算是沈欢最大的野心了他一辈子都看不到这种情况。可是。等他死后。这一切与他又有什么关系呢?像这个报纸。会不会给封掉。或者会不会在上面出现资产阶级的自由宣言。他都不能肯定。也不会知道了吧。
他也不会管这些是对是对。历史自有他的选择。像那个牛逼的法国国王说的“我死之后。哪管它洪水滔天”一样。一切都与之无关了!他现在也只能默默地为这一切做一些准备罢了。
时间一步步走了下去。日子紧跟着脚步移到了九月。虽靠着海。深秋已临。海风渐渐歇了。从西北刮来地凉风。逼近了脚步。把温煦的海风败退到远处。
天凉了。海州的民众只是多加了件衣服。不过冷却的天气却不能制止海州的热闹。这一个月来。海州开客栈与饭馆的商人会发现。客人多了。收入也多了。而且他们还会发现。这些客人。操着各地的口音。与海州不同。而还有很多种。不是一个地方来的。当然。作为商人。来者是客。只要有钱。管你是什么地方来的!待他们听多了。就会总听到“大学”的词汇。再一打听。好了。明白了。原来都是奔这个要开学地大学来地!
海州大学——这是欧阳修取的名字。连碑文牌匾都是他题地字;本来沈欢是打算套个什么“大宋皇家大学”的名头。可欧阳修说这样容易犯忌。没有圣旨在手;就算真有圣旨了。又容易办成官府的书院。学的都是经文。那样就失去了办此大学的初衷了。
沈欢一想也是。只好同意改名。当然不敢套他的名字。而欧阳修也不会做这种事。思来想去。惟有借这个地名了。海州大学。也是个不错的名字。而且点明是海绩。也算是沈欢的功劳嘛!
取了名字。做好牌匾。用红布蒙好。只待开学之日揭幕开学了!原定是九月十五开学。不过九月开始。就允许有志入学的学子报名了。过了重阳。还会用三天的时间来做一些考核。通过了就算是此大学的学生了!
海州城里一下子多了很多年轻人。都是奔这个大学来的。除了海州本地之人外。差不多有一半是外地学子。当然。基本上都是从《海州日报》得到消息。一个多月的轰炸。总算见效。他们都有着饱满的热情。也有担忧不能过关的忧虑。不管熟与不熟。聚在一起都是讨论这个。
在这众多热情的学子之中。武华就是其中一个。而且他有着比众人还有热烈的感情!因为他今年只有十二岁。按大学规定收地学生一般都是十五岁以上。也就是说。他要入学。不够一般的规定。不过大学又有另外的规定。说不满十五岁者。特别天才可以特别考虑。只是要经过层层选拔。要大学里大多老师点头同意方可。
十二岁的武华还很稚嫩。虽然他强装沉静老成。可是年纪毕竟是太小了。脸蛋又嫩。实在没有大人的模样。这些天。他经常跑到海州各出酒楼。听大家说这个大学的景况。他很在意大家的说人夸赞大家的建造者沈欢的好话!
哦。忘了说了。他是沈欢地学生——正宗的学生!沈欢年轻收的十五个学生里头。他就是其中的一个男孩。算是其中最大地一个。他是海州本地人。父母都是老师巴交的农民。六年前不幸在灾害里身亡了。而且又没有其他亲人。武家只剩他一个人了。
一个六岁的小孩。能有什么生存的能力?好在有些村民还算好心。时常给他一点接济。奈何大家都穷。实在也没有多少东西可给。他只好出外乞讨。有上餐没下顿。算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后来。有富人在当地修了私塾。他是孤儿。年纪又小。是在入私塾地行列之中。
自此之后。他总算结束了流浪的生涯。安定下来了。在私塾里。虽然吃得不算很好。却也足够饱了。也有衣穿了。比之往常要强了百倍不止。还有书读。他穷苦惯了。认识到读书地好处。因此特别发奋。在私塾里比很多小孩都要努力。由于出色。入了欧阳发的法眼。给选到了海州城来!
到了海州。他才知道为什么地方的富豪会出钱建私塾与养老院了。原来都是新任知州沈大人的奖励政策。给他们出名的机会。得到了惠利的武华。在海州把之前对富豪的感后来……就是这样了。他成了沈欢的学生!
武华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也特别勤奋。在沈欢的学生里头。算是非常出色的一个。又因为少年老成。大有沈欢的风范。深得他的喜爱。对于他的教育也比较上心。若有问题。讲解得也比较仔细。以前的武华因为吃不好。身体比较瘦弱。这八九个月下来。在沈府吃得好穿得好。身体满慢回复。十二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下子就窜了老高。比外头一般地孩子还要高了;身体滋润。脸色红光。穿得华丽。都与富家公子没什么两样前。倒不需沈欢把头低得厉害。不过此时的沈欢。眉头倒皱得厉害。一脸不解地看着武华这个半大地孩子。
“你说什么?”沈欢以为自己听出了。“你要去大学上课?”
“是的。老师。”武华低着头承认刚才他是说了这话。这是初九的早上。重阳节。南方有祭祖。沈欢老家在河南。回不去。无事之下。一大早就召集这些孩子上课了。早上课完。出来的时候。武华跟了出来。在走廊上叫住他。说出要上大学的愿望。
沈欢有点不悦了。道:“怎么。难道嫌本人教得不好?”
“不是不是!”武华急了。他对沈欢的尊敬。与父亲比他大十岁而已。然而他更清楚。若没有眼前这个师父。他只是一个乞儿。说不定哪日就死在哪个角落了。哪有今天的生活!
沈欢吸了口气。强令自己镇定下来。看着武华无辜的眼睛。不由感慨了。武华这个孩子。在他的学生中。是最聪明的一个。也是最勤奋的。当别的孩子在欢笑玩乐的时候。他能静在一旁看书练字。上课的时候。也爱思考。对沈欢的新式科目。总能问一些令沈欢惊艳的问题。也许是小时侯的苦难。造成了他的沉静。老成的模样。都像小大人到底是什么原因要去大学上课?”沈欢和声问道。他倒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学生产生了要到大学去的兴趣。别的孩子都希望能在自己门下承欢。这个学生到好。要走出去。这种不同。一比较就显得奇特了!另外。沈欢还有一些怨气:难道在他门下就学不到东西。他就教不出好学生?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