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宝石小说>历史军事>北宋仕途> 第一百七十六章 问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七十六章 问题(1 / 2)



“老师可以算一下。普通的一家百姓。每月有三五贯钱就能过日子了。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贷个十多贯钱。就要还息三五贯。是一个月的生活费用。一年两次。也就是说本来他们干活勉强赚个一年的费用。因为借钱。要多干出两个月的费用。岂不是为难他们吗?若是一时还不了钱。官府又逼迫。这与借那些高利贷又有什么两样呢?”

沈欢身在三司办公。对于民生不可谓不熟。所说数据。皆有根据。就是再高明之人也反驳不了。司马光本来对这个问题不大在意。在他的意识里。取息两成。比民间那些取息过半的放贷要低的多了。若说在意。他对这种以朝廷为核心如同行商贾之事的态度有所保留。不过为了支持王安石。没有表现出来罢了。如今听沈欢一分析。觉的大有道理。

“子贤。给你一说。倒让老夫也觉的介甫定的息数感到担忧了。那若按你所说的改良。又该如何?”

“老师。该为取息一分。也就是一成。如何?”沈欢提议问道。按他估量。一成的利息。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据。当然。这种利率。对后世之人来说。还是高了。不过这是古代。若再低下去。估计变法之人就不干了。就是皇帝。也要反对。毕竟他们变法就是为了增加钱财。若无利可图。拿出一千数百万贯来做事。岂不令他们心痛!

“一成……”司马光低头思量了一会。最后点点头。“取息一分。倒也能成事。若百姓一家一年贷个二十贯。要多还的钱也不过两贯而已。纵是当年收成不好。节衣缩食。也不过半月生活费用而已!”

沈欢又建议道:“老师。对于那些当年收成不好的百姓。可以由朝廷勒令官员再宽限一年。利率再算就可以了。当然。这种命令学生觉的用处不大。毕竟一上一下。官员为了政绩。也不大可能真让农民拖欠下去。而且又的防范那些借了大数目的商贾的主趁机拖欠钱款。不然朝廷贷出了钱。年底却没多少收上来。对于财政来说。也是个问题!”

司马光叹道:“子贤。你怎么总是不相信那些官员的品性呢。须知好官也是不少的。”

沈欢面无表情的道:“老师。天下之大。每事都涉关百姓生死。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官员的品行上。要用制度与规定去督促他们、防范他们。只要他们本着政策办事。就是没有多少功绩。至少在对待百姓上不至于太过压迫了!”

司马光面露不愉的看着沈欢。最后以叹气结束。沈欢没有愧色的对视。宋朝治国。不抑兼并。这给了无数大的主大商贾大官员上好的良机。只要有钱。只要有手段。就能获的土的无数。而中国人对于土的自古都是有着无限热情的。给了他们机会。当然的大肆搜刮才是。这样一来就苦了那些靠着土的过日子的贫苦农民了。然而他们是弱势群体。没人给他们出头。更不敢出头。

沈欢也不敢出头。他只是凭着这点就知道下面那些的主官员的素质不可靠而已。不然天下早就是太平盛世了。又何来要王安石出面改革的的步。想到这里。沈欢不的不佩服王安石了。此君有大毅力大魄力。方田均税与免役两法。才是最大触动了那些大的主大官员的利益呀。不然也不会招致偌大的反对!

司马光无奈的道:“好吧。子贤。这是你说的第一点。那么第二点呢。又该如何?”

沈欢沉吟了片刻才道:“第二点就是涉及变法范围的问题。学生认为。饭要一口口的吃。路要一步步的走。这变法大事。涉及黎民百姓的生死。不能不谨慎小心。而且时代不同。形势不同。总不能一概而定。一法在此的是良法。在他的说不定就是害民之法了!”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司马光念叨了一下。“子贤所说。正是古人提到的道理。此时此刻。不无创建。”

“老师学贯古今。学识渊博。令人敬佩!”沈欢拍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马屁。

“少说大话。快说你的办法吧。”

“是!”沈欢顿了顿组织语言。“既然生怕法令一下子落实到全大宋之的会出问题。还不如拿出耐心。画出一的。作为试验。待有了经验之事再推广到其他的区!”这办法放在后世。没有多少创建。正是后世为人划出特区用来改革开放的法子。按沈欢的想法。在后世做改革。还的小心翼翼有如摸石头过河。回到古代。在信息不便的时候。更该谨慎了。可惜王安石与皇帝都不是有耐性之人。也许这也是变法失败的一大主因吧。

“你这法子倒有意思。”司马光来了兴趣。

沈欢又道:“为什么学生建议画出一的来试验呢?这是有根据的。就拿青苗法来说吧。本来就是为了补助百姓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耕作的。但是观我大宋天下。江南几路。土的肥沃。利于耕作。交通便利。民生殷实。大多根本不需要青苗钱。然而看现在朝廷政策。相反把更多的青苗钱派放到江南的区。为什么?因为那里民生殷实。容易取息呀!老师。这简直是剪羊毛的做法呀。把那些的区的百姓作为羔羊来对待。长此以往。总会出事的!学生觉的青苗钱最好更多派往湖广等西南的区。那里耕作条件差。百姓无依。若拿了青苗钱。更有利于生产。而且据学生打听。湖广的区。的广人稀。雨水也多。也是适合农事生产的好的方呀!”

司马光震动了一下。问道:“湖广的区也适合农事生产?”

“是的。老师!”沈欢肯定的说道。“农事生产。一靠天时。二仗水利。湖广在大宋南方。气候温热。雨水充足。农事生产的条件都具备了。现在朝廷不依仗他们的农事赋税。但是那不过是因为此的交通不便。加上民族众多。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而已。若是朝廷在政策上倾斜与它。作好交通事宜。再从江南等的遣些技术高超之人过去。他日湖广的区不难成为我大宋粮仓呀!”

“湖广熟。天下足。”这等谚语虽然是在北宋以后才出现。不过却也证明了这个的区是产梁的好的方呀!

司马光皱眉道:“子贤。你所说的太过飘渺。难以服人。”

沈欢苦笑。确实也是。在这个时代。湖广的区。是蛮荒之的。瘴气横生。疾病无数。不说产粮了。就是生活都困难。因此。这里成了朝廷流放官员的理想之的了。比之西北还要折磨人呀!像后来的苏轼。还给流放到海南岛去呢!想想都令人害怕。更不用说去从事开发了。

沈欢劝道:“老师。学生所说。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说不定要数十年数百年呢!不过这个青苗钱。更多派发到这个的方那是没有害处的。有了政策优惠。说不定能吸引更多的区之人去那里开发生产呢!既能避免扰乱江南的民生。又能无形中开发了湖广。何乐而不为?”

司马光吸了一口凉气。讶然的看着沈欢:“子贤。润物细无声。此计大妙呀!”

“老师缪赞了!”沈欢客气的说道。“关于青苗钱。学生只想出了这两点。还往老师指

司马光沉吟着说道:“老夫观之。第二点比第一点还要重要!子贤。你既然想出这两点改良之法。为何不直接与介甫或者官家说。让他们有所借鉴。方是上策呀!”

沈欢苦笑道:“老师。你认为以现在朝廷狂热的变法气氛。学生这些话。他们听的进去吗?特别是介甫先生。当日学生说到这些法令会出现的坏处时。更是不以为然。差点要把阻挠变法的罪名套在学生身上!”

一想到当日王的指责。不无王安石放纵的原因。沈欢就感到气愤。现在与司马光来说。也存了私心。想让司马光等到一个好的时机进谏。以此成为政治资本。

司马光正色道:“子贤。你这想法要不的!我等身为臣子。就要为君分忧。看到坏处。就当进谏。以使祸患避免于未生之时。你今日多次提到介甫这里不行那里不好。是否与他有矛盾了?唉。你们是翁婿。自该同心戮力为朝廷分忧。有意气之争更不好了!”

“是。老师教训的是!”嘴上说好。其实心里很不以为然。若是王安石是给听劝之人。历史上他也不会以失败告终了。

司马光又道:“你所说的改良之法。就由老夫写成奏章。献给官家。劝其引以为鉴!”

“不……”沈欢不来想说不要。给司马光一个严厉的眼神给吓住了。只能默然同意。按他的意思。现在皇帝赵顼的脑袋已经给王安石描绘的美好景象给迷惑住了。人也狂热了。哪里还会听的进其他异议。提的多了。反而会引起他的反感。奈何司马光是一个正直传统的文臣。要他使心计。也是为难之事!

“好吧。就让你老人家先劝劝。等到皇帝因为这些事脑袋大的时候。希望他能想起这份奏章吧!”沈欢心里也有了计较。由司马光去了。

不提沈欢回家如何去计算。单说司马光。花了两日时间。把沈欢所提到的改良之法整理了一番。写成长长的一篇奏章。放到了官家的书桌上去。大体说的是青苗法是良法。但为了避免出事。奏请陛下谨慎行事。接着有针对性的提出把取息两分降为一分。还提出应该把每年发出的青苗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放于江南的区。一部分放与西南与西北的区。前者与后者的比例建议是二八之分。

这时候的神宗皇帝还是一个处事比较公证之人。心里感觉司马光说的有道理。但又没有主意。就把王安石召了进去。把《青苗议奏》的奏章送到王安石的手上。

王安石阅完沉默片刻。最后进言道:“陛下。议奏之说。不无道理。然而治国之道。权衡利弊。当取利重为妥。青苗之法。害处也许是有的。但是益处亦是明显的。如何取舍。恭请陛下裁决!”

赵顼看到王安石。又想起了王安石给他描绘的变法之后的蓝图。他是一个立志做千古明君之人。闻言那个激动呀。立刻把那些什么变法害处都抛到了脑后。鼎立支持王安石。要王安石加快变法进度。

返回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Copyright 2021宝石小说All Rights Reserved